書香聊天室 2015/10/11

【淡江學術圈】潘慧玲 深耕學校效能與革新 打造創生系統

「在21世紀,『學習領導』儼然成為新一波教育領導的典範。學校經營若能以學習領導作貫串,將改變學校生態,激發教師動能,形成生生不息的創生系統。」

文/卓琦、攝影/吳國禎

研究緣起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潘慧玲自任教職以來,長期參與教育部政策的規劃、 諮詢、研究與推動,研究領域主要以學校效能與革新為主。而近年,日本教育大師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佐藤學在日本推動的教育改革「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翻轉教室課堂教學,撼動了臺灣教育界人士,潘慧玲亦深受其影響;她提及,2012年6月,自己因國科會計畫至日本一趟,瞭解筑波大學實施授業研究、佐藤學教授推動學習共同體情形,從此更加深對教育的熱忱。

潘慧玲分享,在日本觀摩教學,課堂上即便有孩子回答不出問題,但是老師可以等、也願意等,其他小朋友更樂於等待,彼此互助互惠並尊重別人的情形,縱使是投身杏壇數十載的她也深受感動。「佐藤學教授花了數十年,幫助從學習中逃離的孩子再回來課堂,臺灣的老師們亦復如是,臺灣的孩子在課堂中全是客人,如何讓他們都變成主人?」

回國後,她與一群願意嘗試幫助學校進行改變的夥伴,以「學習共同體」作為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的具體操作形式,在2013年開始推動「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自 2014 年 11 月起,結合本校淡海區學習共同體發展中心的成立,進一步含納與新北市淡海區學校的合作。心中的反問,隨著計畫運行盼能一步步得到解答。

「過去2、30年間,我專心投入心力在中央教育政策工作,研究、規劃到執行都是。在過程中卻發現學術落差,無法產生原先預期的效應。」這樣的落差,讓她開始思考,一條政策如何真正深耕發芽?既然「由上而下」行不通,反其道而行,「由下而上」開始推動「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也許是一個方法。

潘慧玲認為,在21世紀,「學習領導」儼然成為新一波教育領導的典範。強調學生學習、教師專業學習、學校組織學習以及組織系統學習,且背後蘊涵權力分享及民主參與的精神。因此,學校經營若能以學習領導作貫串,將改變學校生態,激發教師動能,形成生生不息的創生系統(creation system)。

研究歷程與成果

潘慧玲長期以來專注研究教育領導、教育政策、學校效能與革新、教育評鑑等領域,在科技部、教育部等專案報告中,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發展、高等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領域皆貢獻卓著。除了將研究心力放於中央教育政策,她更將研究成果出版數本教育研究叢書,如:《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田野經驗》,並擔任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一週教育論壇」節目主持人,十餘年之久。以其豐富的專業背景,針對教育問題、學術活動及發展加以評析,提供教育興革意見並提出解決途徑。

潘慧玲曾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協助中央推動政策時累積之人脈與經驗,正好援引成為教育部和地方縣市資源,幫助中小學轉型,以「學習共同體」為學習領導的具體操作形式,在原本的教學精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分組合作學習政策下,抓緊新世代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勝於「知識內容學習」的緊迫性,進行政府、大學與中小學的三角合作關係。

「在教育部經費支持下,合作縣市包括臺北市、基隆市、新竹縣及臺東縣等四個縣市,學校自願參與,由政府、大學、中小學攜手,也代表政策、理論、實踐三者的平衡。」除了本校師資,亦延攬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海洋大學等校數十位教授作為研究夥伴,結合大學優渥資源幫助中小學作轉型。

為進行大學與中小學的協作,主要採四類運作模式,一是「長期陪伴,發展基地學校」,潘慧玲表示:「就像若要觀摩日本的學習共同體一定得去哪裡?濱之鄉小學!我希望臺灣也可以有這樣的環境。」二是「中心委員定期入校,共築策略聯盟」─老師必須先備課,再讓各科的諮詢委員進到教學現場觀課,後由委員針對該課堂議課。乍看之下是簡單的步驟,但其實這項策略推動起來很吃力,她說明:「老師之間同僚性的建構,日本已有逾百年之久,稱之為授業研究;在中國大陸,打開門讓其他人觀課,也是習以為常;唯獨臺灣教育界以前較少有此觀念,每個老師在教室裡就是King or Queen。」她強調,並非只有老師在課堂上幫助孩子學習才叫做學習共同體,老師本身也得打開心胸,相互成長浸潤。「這就是概念的翻轉,畢竟若連老師自己都不願意學習,如何教導學生?」

潘慧玲分析,不同授課領域的老師互相觀課,總會觀察到孩子有趣的現象,「比方說這孩子上你的課怎麼這麼認真?他上我的課都在混!」也許老師應自我反思,看到孩子更多面向;同授課領域的老師則會著力於「這裡該如何教會更好」,但多數老師不願被批判,「到後來變成只看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是看老師教得好不好,是看學生學得好不好。」另兩種運作模式是提供諮詢委員名單,由學校端邀請委員入校諮詢共學、為增進實施學習共同體的知能,以及針對淡海區中小學辦理增能工作坊,共享各類資源。

未來展望

潘慧玲透過此計畫觀察到臺灣教育界的危機,是缺乏自我文化的教育理論。「國內教育發展談西方理論為主,事實上東西方是有文化疆界的,反觀在地古老文化並沒有被正視,現今在學術殿堂談論的哪些是中華文化的理論呢?」她舉例,雖然學習共同體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但日本的經驗並不能完全移植到臺灣,必須培養本土脈絡,也另外吸取西方目前較為關鍵性的概念,多年來的教改經驗更能作為實驗基礎。

「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自2013年起實行,第一年先由大學承擔,第二年則要慢慢分擔責任,藉由策略聯盟,深化各級學校實施學習共同體的意識,到了第三年地方政府必須扛起責任,因此今年6月底舉辦共識營、縣市分享會,令潘慧玲欣慰的是各縣市政府都有提出教學精進計畫,國教輔導團的團員也開始有了學習共同體的精神,已逐漸達成角色易位的效果。最終目的是期盼各級學校透過「以課堂改變作出發、以教師合作為後盾」的學校轉型途徑,啟動新式學習,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中都能真正參與,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促進學校成為「創生系統」之研究發展歷程 潘慧玲

對於學校改進、變革與發展的關注,源頭可追溯到1992年。當時參與了一項「國際學校效能研究計畫」(International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rogramme),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挪威、加拿大、澳洲、香港及臺灣等不同國家(地區)的學者,聚在一起想要探索為何有些國家的學生學習成就高,有些國家則低?於是,我走進了學校效能與改進的學術領域。之後,又結合教育評鑑,開展了運用評鑑促進學校發展之研究。只是因為長期參與教育部政策的規劃、諮詢、研究與推動,使得心力多放在中央教育政策甚於促進學校現場的實踐。

近年在全球重視學生成就的國際評比,以及因應社會快速的變遷下,翻轉教師課堂教學,並進一步發展學校成為一個互惠共學的社群,已成為學校經營的新方向。於是,在我的學術生涯中,以「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作為訴求的努力開始成形。號召與聚集數十位大學及中小學實務工作者,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作為「學習領導」的具體操作形式,從2013年起開始在臺灣脈絡推動「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期冀改善學校與課堂生態,促使學校發展成為創生系統(creation system)。

我們的合作縣市,包括臺北市、基隆市、新竹縣與臺東縣,去(2014)年11月起配合「淡江大學淡海區學習共同體發展中心」的成立,將合作的範圍擴及新北市淡海區的學校。此舉透過政府、大學與學校(schools)的協作,以學習共同體為媒介,蒐集、記錄與探究教育實踐經驗,期能帶動淡海區教育的發展。服務之對象除淡水區,尚擴及林口區、金山區、萬里區學校。所採取的運作模式有四種:「長期陪伴,發展基地學校」、「定期入校,共築策略聯盟」、「受邀入校,提供諮詢服務」、「辦理研習,分享中心資源」,冀以建立地方政府、大學及中小學的協作關係,促進淡海區中小學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以及提升淡海區教育人員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知能。

上述推動的計畫,與一些行政導向、未能涵育改變的政策有所不同。這項計畫雖然飽含可以讓學校有所變革的能量,尤其可以讓教師改變課堂教學,可以讓教師致力於共同學習提升專業,但對學校而言,仍是一項外來的「介入」(intervention)。如果學校不具備可以納入教育變革的初始條件,改變不容易在學校發生。故而,探討「學校場域的變與不變」成為我下一波的研究主題。想要探討的是:一項計畫介入學校場域後,所產生的是「變」或「不變」?學校的「變」或「不變」如何形成?學校在「變」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能力(capacity building),而我們又可如何協助學校建立能力。點滴的實踐軌跡,加上系統的分析,將有助於我們透視教育現場打造成為創生系統的可能性與可為性。

研究聚焦

近期期刊論文

潘慧玲(2014)。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影響評估。當代教育研究,22(1),47-86。

潘慧玲(付梓中)。學習領導概念的發展。載於教育行政與教育發展--黃昆輝教授祝壽論文集。臺北市:五南。

潘慧玲、吳俊憲、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5)。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田野經驗。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潘慧玲、張淑涵(2014)。策劃學校發展的資料運用:一所高中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59(1),171-195。

Pan, H. L. (2007). 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The case of Taiwan. In T. Townsend (Ed.),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pp. 269-286).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Pan, H. L. (2008). School leadership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empowerment: The Taiwan perspective. In J. MacBeath. & Y. C. Cheng (Eds.), Leadership for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289-303).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nse Publishers.

Pan, H. L. W. (2014). School practices of leading learning in Taiwan. Leading and Managing, 20(2), 27-42.

更多學術研究內容,請見本校教師歷程系統,以「潘慧玲」查詢。(網址:教師歷程系統http://teacher.tku.edu.tw/)

NO.977 | 更新時間: 2015/10/11 | 點閱: 172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1:35:58
  • 線上人數: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