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 2014/04/07

建築的理由
導讀 畢光建 建築系助理教授

《建築的理由》試圖回答建築活動在極速變動的年代裡,一如許多其它傳統專業,和更多的新興專業,如何重新定義她的專業。要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仍然不確定答案是什麼,我也不知道這些文字回答了多少,或是正確的成分有多少,但是有一件確定的事,那就是我們不得不反覆追問:「建築的理由」是什麼?我相信,答案在答問思辯的過程中。不同的時代與地區,不同的政經條件與文化社會,都有它特定明確的答案。我也相信,答案經常是異質、異態的,她需要在不停的自我反省、調適、回饋與媒化過程中,一再的被補充,一再的被定義。

建築的理由有很多,從最基本的「房屋不能漏水」到「臺灣建築未來是什麼」,都是非常好的理由。無論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具體務實的理由,她都構成建築專業的全部。建築師不斷的對人事與涵構提出問題,開出藥方,這個試煉與答問的機制,定義每個時代建築專業的綱要和細目。然而,不知何時開始,這種持續答問反覆定義的專業機制,逐漸演變成「有答無問」,或是「答問無關」的狀態,甚至更多的時候,答問已然完全停擺。

檢視今日臺灣的建築時,答案趨向兩極:一端是僵化死硬,另一端是遺世獨立。前者是:補習班的科舉式學習,政治正確的關懷,虛與委蛇的教條,似乎面面俱到的典章,和無數無法落實執行的制度。後者是:設計教學的喃喃自語,建築創作的自戀自溺,行政部門的文創包裝,開發行銷的鏡花水月,建築大環境裡「表裡不一」狀態已至「公然欺騙」和「公然默許」的程度。因此我們雖耗盡熱情與資源,仍無可避免的,徘徊在追求與挫折、想像與真實的錯愕中。

業界與學界同時定義變遷中的建築專業,他們是鏡子的裡外,彼此透過鏡子看見自己,也看見對方,如果都能用心回答:「建築的理由」是什麼?也許可以拉近彼此的理解,建立彼此的信任,庶幾可以拼貼出建築的真實,溝通鏡子裏外的世界,在光譜的大約中段,找到此時此地屬於我們的答案。

用清楚簡單的問題,換取務實可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重塑建築的專業,可以在焦慮的年代找到建築的理由。

NO.926 | 更新時間: 2014/04/07 | 點閱: 140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