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素甘
與蘭嶼結緣,在蘭嶼進行相關研究計畫完全是由不預期的因緣際會所造成的,而在將近10年的接觸與摸索過程中,充滿著許多甜蜜、苦澀、挫折與意外驚喜,使得蘭嶼成為我研究生涯中,最為美好的場域與經驗。對我來說,蘭嶼的美不僅是展現在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體認蘭嶼之美最重要的來源。
自民國94年開始申請國科會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非常幸運能夠持續獲得國科會的經費補助,讓我得以在蘭嶼進行這麼長時間的田野研究,因而能與當地達悟(雅美)族人建立長期的互動關係。在取得部分當地族人的信任後,使得計畫得以順利執行,因而累積不少的典藏成果,讓更多人能夠藉由我們建置的各個網站了解蘭嶼原住民的豐富文化資產。
在計畫執行過程中,除了計畫工作的實質收穫外,最重要的是有機會學習和體認到另一個族群的深層文化內涵。
對計畫團隊而言,每一次的田野工作都是學習之旅,在這過程中有著許多驚訝、感動與難忘的生活經驗,是執行計畫的最大收穫,從中學習到當地族人與自然環境的共存關係,也看到對生養他們的山林與海洋的尊重態度,在在都讓我們覺得那是何等珍貴的文化內涵。
此外,透過當地族人的分享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到以飛魚為核心而發展出來的達悟(雅美)文化是多麼地有趣。
當然,在這接觸的過程中也漸漸理解為何當地族人會對政府或外來族群有著強烈的不信任感與排斥,也看到蘭嶼在面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許多族人在維護與保存自身文化的努力與付出。從這些中獲得的文化體認與經驗,發現到達悟(雅美)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獨特性,讓我們深刻體驗到達悟(雅美)文化與漢文化存在著多麼大的差異,而我們又是多麼地不了解這個文化,甚至還存有不少誤解。
這樣的體認讓我能夠在田野工作中更加尊重異文化,也反思不同族群之間在差異上的可能融合,希望能在計畫執行過程中找出最好的合作模式,讓彼此受益。
事實上,在任何的異文化場域中進行相關研究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可能會存有不熟悉當地的語言、觸犯文化禁忌或與當地族人的價值衝突等問題,這都會讓研究的進行遭遇許多的困難。在此情況下,唯有帶著一顆學習的心,敞開心胸,在沒有任何的主觀價值判斷與預設立場下進行研究,才能降低研究者本身的文化優越性,真正了解和詮釋異文化的內涵,也將能更加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
明年此時,相關的蘭嶼計畫即將畫上句點,但我相信我們與蘭嶼的關係並不會因此就結束。對我們來說,蘭嶼已不再只是進行研究計畫的場域,而是住著許多朋友的地方。下次再踏上蘭嶼時,或許我已不再是個計劃執行者或研究者,而是以回去看看朋友,和他們在家屋涼臺上話家常的身分再次造訪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