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專題總監 范榮靖
【記者李又如專訪】「我是陰錯陽差地走上記者的路!」這句話,來自一位資深的記者。若去Google這個名字,得不到太多個人資訊,只能從一篇篇署名「范榮靖」的報導,看見他究竟是誰,即是記者無形的影響力。從統計系系友的范榮靖的資歷中,英國、香港、韓國、澳洲、西班牙、中國,好幾個跨國專題,得獎連連,在《遠見》雜誌7年半,就以5個專題拿下8個大獎,即可看見他雄厚的實力。目前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擔任專題總監的范榮靖,很難想像,他事業生涯的起頭,竟跟記者工作八竿子打不著邊際。
年輕時,從沒對新聞工作感興趣的范榮靖,只直覺地認為念商學院工作可能較好找,進入統計系卻是惡夢的開始。對系上課業不感興趣的他,轉向社團尋找生活目標,擔任統計系系學會會長那年,學習到管理、人際互動、時間管理,也在課外活動輔導組打工,拓增人脈和眼界。接著他輔系保險,才找到發揮的舞臺。范榮靖形容,保險是一種慈善事業,聚集大眾資金,再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發現興趣,讓輔系念得十分出色,在大四時考取核保人員證照資格,畢業後踏入企業保險的行銷工作。
看似進入一個夢寐以求的工作,范榮靖卻發現,喜歡保險,卻不喜歡保險工作,因為商業還是脫不了業績。但這條路卻帶來另外一個機會:某天,總經理指著經濟日報的頭版,要他們對報導中的6大新興產業作相關的保險規劃。他開始對媒體產生好奇,這張報紙有多大的力量,讓總經理如此看重?
因著這樣的好奇,加上對保險「工作」的不上手 ,范榮靖轉入媒體,從網路編輯開始,再到記者工作。非傳播科系出生的他,唯一學習的方式就是看別人的報導,捧著其他財經雜誌,邊寫、邊看、邊學。「進步沒有什麼訣竅,就是不斷地寫而已。」
後來到《TVBS周刊》,批判性報導的比例多了。「有一次,我犯了不該犯的錯,沒有去求證。」在求助法務的過程中,范榮靖才深覺,隔行如隔山,萌生學習法律的念頭。於是,他再次回到校園,東吳法律研究所讓他多了一項專業。
之後,他踏入《遠見雜誌》,開始新歷練。「《遠見雜誌》給我很多機會嘗試不同的題材,除了金融外,還涉獵文創、兩岸、教育。」在此,他經歷人生最深刻的採訪經歷。2012年5月《遠見雜誌》發表〈你不知道的環境中國〉,40頁的報導,整整2週跨越大陸11個城市,「我從沒有做過那麼長的採訪。」那不是一個安排好的戰鬥,而像是冒險,「在那些被汙染的地方,必須要找到個案、受災戶,找到對的故事才行。」范榮靖說,一些大案例還可事先聯絡;但越深入內陸,幾乎是逢人就問。
「當地居民看到臺灣來的陌生記者,紛紛圍了上來,氣氛好像看到了『包青天』,異口同聲述說著他們的悲慘處境,因此求助無門,只能這樣宣洩了……」報導中,他將自己的角色放入。這篇專題不只讓世界看見中國背後的實況,也讓無力申冤的人民,找到傳聲的出口。〈你不知道的環境中國〉,拿下當年度兩岸新聞獎雜誌報導佳作、學學文創綠色報導特別獎,隔年拿下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環境報導首獎、
調查報導優等獎項。SOPA評審盛讚「立體為中國環境污染敲響了警鐘」、「對具體化中國的環境汙染證據上,投入巨大的努力。」同年,范榮靖也以專題〈服務,啓動新中國〉拿下SOPA財經報導類首獎。
人生叩關40歲,范榮靖說,「我很害怕自己就這樣被定型。」他還想要去闖一闖,來到《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是全球發行量第二大、美國發行量最高的財經雜誌。今年6月在香港發行繁體中文版,新聞團隊則來自香港和臺灣。資深如他,到了這裡卻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磨合最久的,是「寫法」。採訪材料都一樣,卻要取捨最符合雜誌風格的寫法。面對資訊爆炸、閱聽眾越來越不願意閱讀又臭又長的文字磚,美國刊物是故事先行、重場景、重細節,封面故事只有「一篇」文章,而非一系列的龐大堆疊,加上美學元素,讓看起來艱澀的財經雜誌好讀了起來。而他也要挑戰編輯能力,「每個階段都有想要努力的事情,在臺灣,財經雜誌是走『大記者』制,但在彭博則是走『大編輯』制,必須訓練編輯能力,例如下標題、改稿子。」
學習對他來說永無止境,注定范榮靖要走上記者這條路。他強調,記者工作,要靠熱情、努力,還有天賦。不只是文章寫得好就可以,「而是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好奇,」他提到,「記者不是下班就可以完全過你自己的生活,切割得乾乾淨淨。走在路上,你會很自然觀察到哪裡發生了什麼新鮮事,每件事情都可以變成題材。」范榮靖鼓勵學子,大學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學習,「絕不是由你玩四年。」應該把握機會去念「硬」的東西,「難的東西總是和興趣成反比,但是簡單的東西自己讀就好啦!有些學科,例如法律、經濟,不管你喜不喜歡,學會了,一輩子都不吃虧。」他也提到,「就算你大學不願意學,踏進職場,環境還是會逼著你學。」范榮靖從大四就看專業性的財經刊物,《天下》、台灣《經濟日報》,充實自己對業界的瞭解,「對於商學院的同學,像這些基本功,是不可能避免的。」
「我想要透過我的筆,把一些東西寫得更好看,讓更多人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有幫助。」這是范榮靖心中的記者角色,如同他報導裡隱形的包青天。40歲,他還不願意停下來,離開舒適圈,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和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