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聊天室 2012/12/17

【一流讀書人】銀娜的旅程

導讀鍾英彥德文系教授

大多的人都看過克斯特納(Erich Kaestner)描述青少年同儕之間友誼的小說《會飛的教室》所改拍的電影《我們這一班》,也閱讀過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記錄德國納粹暴行的《安妮的日記》。《銀娜的旅程》就是一本適合學生閱讀的青少年(女)小說,以一位中國少女銀娜的角度敍述她7至14歲於德國納粹時期,在普魯士布蘭登生活和就學的情形。

由於3場戰爭使得銀娜7歲離開家鄉去上海,再也無法回家,這可說是一部「孤女流浪記」。民國26年中日戰爭前,母親在生下銀娜,難產去世。家境優裕的銀娜和父親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一起,每天搭黃包車到歐洲修女創辦的托兒所上學,隨著上海局勢日趨緊張,父親安排銀娜到青島一家同樣由這間修道院負責的育幼院參加夏令營。但是日本此時開始轟炸上海,父親又必須撤退到重慶,基於安全上的顧慮,父親決定託他的姪女美華把銀娜帶到德國寄養家庭的老主人,經過3個多星期的海上和陸上的旅程,一路從青島經新加坡,義大利熱那亞,越過阿爾卑斯山,穿過整個德國,終於抵達柏林。寄養媽媽馮.史坦尼茲接到銀娜,立刻帶她回新家-布蘭登堡。銀娜適應力很強,首先在家跟養母和老師學習德文,半年後,銀娜通過插班考試,進入小學4年級就讀。2年後,升上女子中學;德國對波蘭宣戰,第2次世界大戰正式開打,銀娜又必須離開德國避難到瑞士。在瑞士完成高中學業和一年的商業課程,1955年,由於國共內戰,25歲的銀娜來到另一個異鄉:臺灣。

作者採全知、第三人稱的身份以一個外國(中)國小女孩的特有的角度,描述張皇失措年代的人性光輝,尤其令人感動的是銀娜和半猶太女孩英格以及德國「希特勒少女團」小隊長珞特之間的互動,探索納粹時代的軌跡,讀者不需了解太多的歷史背景,就很容易看出時代的精神。

《銀娜的旅程》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撰寫的:作者洪素珊是一位漢學家,1989年至1994年擔任臺大外文系德語客座講師時,認識了本書的主人翁陳銀娜/蕭亞麟。經過作者多年的資料探索,和當事人(包括銀娜和作者母親)對談,以及有感於現在德國青少年身邊隨時都會出現外國同學的情況,出版了這部啓發、教育青少年的小說,期望友誼和關懷可以將「異鄉」化為「故鄉」。

NO.880 | 更新時間: 2012/12/17 | 點閱: 1571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7 下午 04:50:42
  • 線上人數: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