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彭莉惠 未來學所助理教授
本書核心的觀點是,「教育是國家的武器,因為教育能改變人的思想,而思想主導行為。」因此,透過教育能創造與改變臺灣的未來。作者結合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實證研究的專長,針對「創新思維的學習力」、「美好生活的幸福力」、「決勝未來的腦實力」、「公義社會的實現力」的撰述框架,為臺灣教育的現況提出許多反省與「針砭」的建言。
在「創新思維的學習力」部分,作者提到許多有趣的觀察、案例與關鍵的論點 ,例如為什麼功課好的人很少有創意?為什麼國外出了一位令全人類永遠懷念的賈伯斯?原來臺灣好學生的創意在還未萌芽前,就被父母、老師、學校教條權威的體制扼殺了。諷刺的是,現在整個臺灣社會,從政府到學校,到家庭,不是都在高喊創意重要,要學習創意嗎,但值得深思是,我們真的「鼓勵」創意?讓孩子、學子有機會展現創意?誠如作者內文旁徵博引後的論點,未來最主要的關鍵競爭力是創意或創造力、人文素養、人際溝通、合作精神以及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但我們作為教育者、長者,真的有幫助我們年輕一代的青年了解到這些嗎?
在「美好生活的幸福力」部分,作者用很多科學研究、他國經驗,或是日常生活的觀察,簡要地提到幸福的啟示,原來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是「給予」與社會支持,從服務他人得到自我肯定與自我價值,從相互社會關懷與日常生活人際的細微互動與相互支持,將關鍵影響個人的幸福感知。作者更進而殷切地強調,「人一生一定要做一件對別人有益的事。」同時,作者亦引用實證科學調查與西方國家的經驗,指出國家強盛與否不應該只看國民生產毛額,而要同時包括教育、健康醫療指標、國民生活滿意度,以及國家幸福指數,唯有國民「有感」地感受到的幸福,臺灣的未來才可能是樂觀可期的。
本書強化的重點是,臺灣社會的未來與教育息息相關,我們不僅需要幫助年輕人培養「創新思維的學習力」、認知與實踐「美好生活的幸福力」;還需要啟發他們開展「決勝未來的腦實力」,尤其最重要是,有權力地位者豎立一般常民與青年學子的角色標竿,從政府體制內到體制外,從兒時教育到高等教育,造就一個關懷社會、關切公平正義、人人具有公民意識的公民社會,讓每個人都能體現「公義社會的實現力」,我相信天佑臺灣,臺灣的未來會是有福的。
NO.878
| 更新時間: 2012/12/03
| 點閱: 192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