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1/10/17

榮獲第3屆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鄭晃二以建築專長 致力社區增能 促高品質生活

【記者林俞兒專訪】本校建築系副教授暨總務長鄭晃二,日前獲得「第3屆健康城市聯盟─傑出貢獻獎」,他以自身的建築專長,20年來致力於社區民眾增能工作,以維護及促進社區的健康,在社區營造的執著與追求理想的實踐上,足見其對這片土地的熱誠,獲健康城市聯盟獎項評審的青睞。他自謙表示,「只是貢獻,但不傑出。」

說到投入健康城市社區營造的契機,他笑著說,「其實剛出國時,是想要做偉大的建築師。」1990年時,鄭晃二出國深造只想要運用所學,深入居家或商業性的空間設計師領域,卻在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Charles Moore的課堂上,改變了對建築師的既定印象。「在課堂上,老師帶著我們以社區參與式規劃設計,讓民眾關心自己的生活空間,提出自主性的看法。」也由於這樣的經驗,回國後在因緣際會下,於1992年參與全台第一個社區公園「三重後竹圍公園」的改造案子,在短短5週的時間,規劃調查與訪談、社區環境整理、試用公園、社區遊街及糖果餅乾做設計5個步驟,透過社區動員、居民共同參與,討論出公園未來的藍圖後,並和市公所交涉協調,改變原本的設計,成為全台第一座經由民眾參與設計的公園。

而後,鄭晃二陸續於2004年參與台北市健康城市及衛生署健康營造計畫、2007年參與淡水鎮健康城市計畫。他解釋,健康城市社區營造工作主要是串連人的力量,結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經驗,激勵民眾的參與和有效投入,讓社區更健康安全。因此,剛開始會先建立工作坊,聚集居民後再依年齡層分組,再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除凝聚社區意識外,並引發對公共事務的主張能力。他表示,「我們就是引導及陪伴居民整個過程,希望讓他們可以建立自己社區的特色,這是很有成就感的過程,每次我都樂在其中的參與。」但是,推動上並非都是順利的,「過程中步步都是挫折,因為要改變的是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要改變大家長久的居住習慣是很困難的。」鄭晃二指出,要將社區內居民的生活習慣整個改變,大約需要花2、30年的時間,但仍微笑的說,「所以我都要在過程中找樂趣,才有持續推動的動力。」

本校2008年獲得「國際安全學校」的授證、2011年榮獲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擔任總務長的鄭晃二,讓淡江成為「健康安全校園」,未來預計邁向綠色大學。他說,推動的理念主要是「面對環境的基本態度,也就是如何去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環境,都是當年就讀淡江建築系所學習到的觀念,只要能掌握好此價值觀,即使遇到不同問題,仍可從容面對社會與人的因素。」儘管理念相同,但社區營造和推動安全學校,兩者在做法上仍有些差異,他指出,「社區營造是人的經營,而校內則是價值管理,社區的推動與校園相同的部分是人的增能。」以學校為例,「我們採用的是『用文明來說服』的模式,校內的文宣發揮很重要的功能,我們將行動的理念與作法,製作成簡單易懂、圖像化的資訊,並且透過各種方式行銷,這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可說是長期接觸社區的人們累積來的體認。」

他強調,一個社區營造的成功,真正成就的非建築師,而是社區的改善;建築師只是居民們背後的推手,真正努力的是社區居民。問到他心目中的健康城市,鄭晃二想了一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極樂世界。因為這是個不存在的地方,可以自由想像。」雖然每年都有全球最適合居住城市排名,但是這些城市不一定就代表適合台灣人居住。「應該說,我最理想的城市還是台灣。」但他表示,現在的台灣仍還有許多進步的改善空間,如果都能改善,就更加完美。

他同時擔任行政、教學及社區營造工作,在時間管理上有自己的方法,「認真做事情的時間很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放空,只有把腦袋清空,我才有辦法專注想事情。」同時,他也提到,平常需要多吸收跨領域的知識並系統式的整合,在腦中偶然的靈光一閃,就能讓老問題有新的解決方案。

自學生時代起就參加劍道,藉由這項武術運動鍛鍊心境,讓他遇到事情或是壓力時,能轉化自己的想法,「換個角度想,不在小事上鑽牛角尖。」因為熱情,所以能持續不間斷,對他而言,社區營造最終目的就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追求自在的環境,就如同巴黎市的居民,在塞納河畔喝咖啡已內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未來台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鄭晃二以自己為出發點,設想退休後的生活環境,因此他將持續推動健康城市,發揮專長盡一己之力。

NO.836 | 更新時間: 2011/10/17 | 點閱: 2176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7 下午 04:50:42
  • 線上人數: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