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2011/08/08

把台灣木雕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吳榮賜巧手 紐國萬年神木立地成佛

【記者陳維信專訪】微微海風挾著遠方的浪聲迎面拂來,和煦的陽光灑落在紐西蘭一望無際的翠綠草地上,有一座由綠色鐵皮屋搭建的大型工作室聳立在這片草地上,裡頭不時傳出陣陣木頭刨切敲刻的聲音,偶而還會聽到有人正以豪邁的台語參雜在幾段英語對話中,那個人就是國內知名木雕家吳榮賜。

「來……先喫茶啦!」吳榮賜從廚房沏了一壺普爾茶,這位傳說中的「淡江阿伯」在木雕界名聲響亮,卻親切得像自己的鄰居。年近耳順的他怎麼會遠渡重洋到紐西蘭創作呢?原來是移民紐西蘭的台灣醫師余新牙,日前積極購入許多紐西蘭國寶級神木貝殼杉(俗稱考里松),這一種樹齡可達4萬5千年的巨木,最高甚至可長到170英呎,即使沉沒在沼澤之中也不會腐朽,是世界稀有珍貴樹種。余醫師打算在紐西蘭籌建佔地百頃的木雕美術館與公園,他透過台灣國家文化總會祕書長陳郁秀的幕僚介紹,找上吳榮賜,希望他能到紐西蘭負責雕刻大佛的工作。

「就是這種良材非常難得,才會決定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工作,因為這將是非常難得又特別的經驗!」吳榮賜眼神中難掩興奮之情,如同好奇尋求新事物的小孩,不放棄任何挑戰自我、跨越世界的機會。

去年1月,當吳榮賜甫完成淡江中文所的學業,便接受余新牙這份來自千里之外的邀約,開始了他以神木雕刻一體成型巨尊大佛的創舉。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完成了普賢、文殊菩薩二尊佛像的粗胚,未來將繼續雕刻千手觀音、關公、關平、周倉、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預計將在2008年完成這九尊大佛系列。對於雕刻神像,吳榮賜緩緩地說:「一般人以為只要有莊敬肅穆的心就可雕刻出神的韻味,其實熟練的技術與經驗才是最重要。如果在十年前,我應該也刻不好。」

雕刻巨大原木對吳榮賜來說是前所未有的考驗,因為他得先爬上架好的踢子,對3米高的原木進行刨刻,由於原木體積龐大,雕刻佛像右臉時無法看見左臉,有可能會造成左右臉比例不協調的情況,刻頭部時又無法看到下半身,有可能會使頭、身、腳的比例錯誤,困難度極高,但後來他還是以多年累積而來的雕刻經驗,一步一步慢慢克服各項困難,並在摸索中嫺熟巨木的雕刻技巧。

其實,吳榮賜並不是一開始就從事雕刻業,他早年在南投鄉間種植香蕉,直到蕉業逐漸沒落,開始重盤思考自己的未來,其實他也不太願意這樣摘一輩子的水果,就在某日夜裡,他夢見自己雕刻著一尊觀世音菩薩,這尊菩薩慈眉善目,而木頭細膩的紋理,更讓她的面容更顯神聖莊嚴,而他也在夢中讚嘆著自己刻得可真傳神... ...醒來後,他便下定決心要學木雕,那年他才23歲。

行動力極強的吳榮賜,北上向福州名師潘德學藝,他優秀的才華不僅讓恩師把女兒委身與他,並在35歲那年接受當時以報導藝文為主的漢聲雜誌採訪,慢慢嶄露頭角,受到社會與藝文界的肯定,漸漸從只雕刻神佛像的傳統工藝家轉型成自由創作的木雕藝術家,至今已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大大小小的個人展。雕刻對他而言,起初是因為興趣,每次雕刻完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他說:「選自己『尬意』的東西去做,才會做得長久!」

莊子的「庖丁解牛」提到那種「以無厚入有間」的遊刃有餘,讓他在雕刻領域上有了不同感知與影響,這也間接牽起了他選擇就讀淡江中文的紅線,在淡江中文系與研究所的收穫或許是無法在雕刻技法上有所展現,但其所沉澱的文學韻律卻不知不覺中蘊含著更深長的思維,將文化歷史甚至民族情感的灌注在其作品之中。好學的吳榮賜,為了要適應紐西蘭的工作,每天還會背誦一些英文單字,他甚至還興起在紐西蘭讀博士的念頭。

在紐西蘭待了一年多,今年二月初吳榮賜回到台灣陪家人過年,文建會便派人登門邀請吳榮賜為已故國寶級布袋大師--黃海岱雕刻人像。戴著膠框老花眼鏡的他,時而若有所思地看著數張黃海岱的照片,時而專注地雕刻架在大腿上的半身人像,流暢地緩雕細琢,專注的神態,讓旁觀者很輕易地感受到那股對雕刻的熱情與追求完美的執著。

「一個好的作品必須將『看不見的存在』也刻出來,這樣才能表現出雕像獨有的氣韻。」這是他的創作原則,也因為如此用心的態度,讓他無法選擇出哪一件是他最喜歡的作品,畢竟每一個都是費盡巧思的藝術結晶。

吳榮賜雕工精湛,作品栩栩如生,這次的紐西蘭長征,不只讓台灣的木雕藝術推向國際舞台,也將日益被忽視的神佛雕刻這項傳統工藝導向更高的藝術層次。他不斷地揮舞著他的雙手,一釜一鑿地把藝術的種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NO.669 | 更新時間: 2011/08/08 | 點閱: 265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7 下午 08:04:56
  • 線上人數: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