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系教授陳幹男,將30年教職融入生命裡,嵌在生活裡。
打開陳幹男的教職百寶箱,除了滿滿的研究教材外,有一個秘技,他始終對學生耳提面命-要學好英文。「學好英文,讓人與人的交流無國界!」陳幹男笑著強調,這是他教學的重要圖騰之一!
陳幹男自本校化學系畢業後,赴美攻讀博士,回台是因遵守與父親的承諾,「一畢業後父親打電話給我不是祝賀,而是問我什麼時候回台灣?」民國69年開始在本校化學系教書,但當時他並不把教職當作長久的路,陳幹男不捨地說:「其實是捨不得走,對淡江的感情太深,真的沒辦法放下。」因為和母校這段緣分,讓他仍決定留在淡江,奉獻40年的教職生涯的優異表現,在其出色的研究成果可見一斑,而為人圓融謙和,更使得與他相處的師生樂於與他相處,化學三黃詣琇很開心地說,「老師每次都樂於跟我們分享他的經驗,而且在課餘時間老師也會和我們打桌球,完全沒有距離。」
提及對學生的期許,陳幹男認為不但要有專業競爭力,更重要的就是語言能力,「英文真的讓我獲益相當多」,他分享自己學習英文的過程,並無他法,就是毅力!這時他加重語氣地強調,「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不順手,每天寫十次,要不斷、不斷地練習。」他憶起,在美國時,因優秀的英文能力,讓他在工作上較受上司青睞,而且容易跨越種族藩籬,和外國人打成一片。甫自化學所畢業的潘冠廷,深受陳幹男的影響,「老師常常和我們提到英文的重要性,且經常提醒平時就要好好訓練,並鼓勵我們參與英語檢定。」
談到學術研究,陳幹男眉飛色舞地說著,彷彿學好英文就有了魔術棒。他認為做研究一定要「update」最新的資訊,然而,這就需仰賴語文能力,才能獲得第一手資訊。他堅定地說:「我不希望學生還在學習老掉牙的理論,讓學生吸收最具前瞻性的知識,才能讓他們有顆活化的頭腦。」雖然化學領域多為學術導向,但為了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陳幹男也努力與社會共舞,讓化學走向實務,使學生在畢業後,可以與產業接軌,他語重心長地說:「學生投注青春在這個領域,我們有責任,讓學生知道現在社會的脈動。」
在淡江的難忘歲月中,他經常前往世界各地學術交流,以他的眼及心,為學生帶新知、紀錄所見所聞,他說,「學生就像是我的子弟一樣,身教、言教,並分享我在研究及生活上的點滴。」陳幹男說到,「關起門來做學術是必經的過程,但一定要跟不同國家的學者交流,才有創新思維。」與世界各地學者「做朋友」,在學術與教育理念上才能精進。另外,他在世界各地也以相機紀錄所見所聞,更把握機會參觀各國的博物館及美術館,他說,「我經常是只要能照的都照,照到手都酸了。」陳幹男以行腳豐富教學,是為了能將收集到的資訊百寶箱送給學生,讓教學生動,也讓學生增廣見聞。他真可稱為學生的多元行動百寶箱!(文/梁凱雯)
NO.796
| 更新時間: 2011/01/24
| 點閱: 2162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