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副校長 陳幹男
現今大專院校林立、競爭激烈,各校都在胼手胝足地往前邁進,本校首創許多學術交流,評鑑紀錄也走在前頭,張創辦人的「波段」就是推動前進的力量。將邁入60週年,期許本校不僅是國內的淡江,更是「國際」上的淡江;學術上的指標,像世界大學排名,最能呈現的就是數量化的依據,希望校內教師平均論文的數量能從98學年的0.85成長到1.0,即780篇,質與量都大幅度提升,為達此目標,持續進行「研究獎勵方案」,增強我們的學術活力;另一方面,22萬校友是累積60年來的重要資產,校友們的實戰經驗加上校內教師的專業教導,是身為淡江學生得天獨厚的產學知識,期盼從管理學院一直擴展到其他系所,都能廣邀校友回校傳授技能;除了教師及校友之外,最重要的是學生素質精緻化,從本校畢業的學生都要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對社會有所貢獻,教師與學生間除了課程的傳授,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增強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以這三方面多元提升學術發展,開創第五波新局面。
行政副校長 高柏園
面對未來,本校要提升教學和研究的能量,更得面對社會少子化的挑戰,預期2015年,學生人數將驟降為20萬,有三分之一的大學會因此消失,除了鞏固私校優先地位之外,尚有如何在與國立大學的競爭下,吸收優良的教授與學生等課題,本校應謹慎面對舊有的經驗,掌握優勢,挑戰變局。此外,還須開拓更多元的財源,未來在生源減少的情形下,學校必須轉移對學費和國科會補助的依賴,這點可透過產學合作和推廣教育達成,產學合作除了找到支援學術研究的廠商之外,也能了解時下業界需要的人才,回饋到課程上。2015年可能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除了招生環境的壓縮之外,尚要面對兩岸關係改變,此時組織得更靈活運用,掌握契機才能因應新局,兼顧品質才得以勝出,對內要進行學術質量的提升,對外再以優良的學術吸引外籍生,期許本校未來可做為一個國際性的平台,結合姊妹校資源,作為將學生送往國外的轉運站,另闢戰場,成為多變時代中的奇兵!
國際事務副校長 戴萬欽
我認為應更深化國際化,從師資結構、學生來源及老師研究三面向著手。首先,再增加雙聯學位和英語學程,所以未來簽訂姊妹校,須同時考慮能進行雙聯學位或學程的學校;其次,僑生和外籍生數要繼續成長,目標為每年500名以上。再者,隨政府政策的前進,將有很多正式學籍的大陸生,依政府法令,可先從研究生著手,再擴展至大學生;第四、開放大陸生至本校自費就讀一學年或一學期,蘭陽校園的外籍生和大陸生都將顯著提高;最後,各院各系所應有國際化的目標,讓師資結構國際化,並有國際合作夥伴。要實踐上述目標,招收外籍生的措施須更積極,改善英文網頁,提供外籍生線上申請入學;讓外國學生到本校念雙學位;舉辦生活營和英語營,不出國留學的學生也能提升全球視野;文化創意產業的課程和研究,可和更多國際夥伴合作;開設網路學習的學位課程,提供外國學生攻讀學位的機會;提高生活環境雙語化;自本校畢業的外籍生在自己的國家建立淡江海外校友會的組織也是指日可待。
總務長 鄭晃二
10年後因少子化的影響,本校學生數將減少10%,環境服務業務預算也須同步降低,服務的品質卻需維持不變,而第五波,在環境方面要實施的是「校園低碳化」。節能減碳的最大實踐者即使用者,而使用者的宣導與教育,將是校園低碳化的關鍵,目前總務處從管理者端已針對各單位「專用空間面積」、「水電用量」、「垃圾產出量」等高耗碳的資訊進行調查,未來將長期監控,以便全校資源分配之規劃。就總務處來說,第五波以「環境永續」為宗旨,10年後,目前所有的通勤車司機及超過50%的工友都將退休,屆時全校的環境服務業務將大部分轉為外包,學校單位也將以「管理服務」取代「提供服務」,委託服務業務量可隨著學校發展而調整,將更具彈性而節省。
圖書館館長 黃鴻珠
好的大學應需具備優秀學生、師資及設備三種優勢,而本校除了此三項資源外,尚且擁有22萬多名校友資源,其中優秀校友有80%皆在企業界合作,為我校的產學合作奠下良好基礎。將邁入第五波,本校首要思考三化的落實,尤其是未來化,除加強學術研究外,更要注重創意的培養和產學合作,我們不僅要訓練出優秀的學生,更要心靈卓越,現正推廣的服務學習,便是訓練學生擁有關懷社會的能力,往後若能夠進一步成為國際志工,更可由服務的過程訓練到膽量、組織和意志力,希望我校的學生,無論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立足。
資訊中心主任 黃明達
張創辦人曾說,希望本校能成為亞洲的史丹福,因此我認為,學校若欲邁向第五波,需為一思維的創新,可學習國外大學組織與硬體設備,以及人文素養。我認為,可由校長領軍,帶領一團隊,為本校訂定第五波之計畫。建議可與具國際觀之歷任校長,或國內外有名的學者,組成一任務小組,透過差異(落差)分析為本校作一定位,設立一標竿對象如哈佛、史丹福、牛津等一流的高等學府,實行策略,並付諸行動,即可由上至下成立執行團隊,帶領本校邁向第五波。
歐研所所長 郭秋慶
我認為需注意院與院間的差異性,若能進行同性質的學術整合,便能帶動校內各學術單位的蓬勃發展。以歐研所為例,此為跨領域之專業,以培養具國際視野的學生為主,因此專業領域的成效則為主要重點,希望能與他所相互切磋、觀摩,並增設功能性會議室,加速研討會之脈動。此外,改善課程與提升學生素質是重要課題,而學習策略與技巧及學習成效的關注不可偏廢,讓師生可在學與教之間,同時有道德幸福感與生命完整感。
創發院資創系助理教授 惠霖
教師方面,應調升福利及薪水,才能招攬或留住好的人才;學生方面,首要規劃企業實習,讓學生在經驗的累積中更珍惜所學,次為證照與教學合一,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優先考慮課程是否與社會所需的技能相關。另外為落實國際化,資訊流通益發迅速,本校要大量吸引交換生,才跟得上全球化的變遷。此外,和別校的學術交流活動,建議改以科系為單位,如此不但組織更靈活,學生對於「交流」這名詞的印象也會更為深刻。
教務處課務組編纂 單文暄
應首先思想我們的卓越表現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是什麼?除了校譽的提升之外,是否也更凝聚教職員工及校友的向心力?邁入第五波,首先須規劃知識管理平台:因為保持競爭優勢的唯一方式,是確保你的組織學習速度比競爭者要快。學校應善用現有的資訊系統建立「知識管理」平台,將校務發展計畫到系、所評鑑、教學卓越、校務評鑑等規劃、執行檢討、標竿學習及改善的過程與經驗,有效記錄、分類、儲存及更新,不僅使知識彙集與再利用,且可達知識流通與加值革新與創建知識。在招生入學方面,應多加運用學校的資料庫,採取市場區隔與定位的觀念,積極做策略分析與規劃,並訂定與落實檢討改善的機制。
商學院保險系編纂 舒宜萍
未來最大的困難在於少子化,淡江雖穩坐私校第一,但不可諱言的,很多家長及學生仍會選擇國立大學就讀,這是很難改變的事實,能做的就是該怎麼教好學生。我認為,首先應積極進行產學合作,保險系與新光等公司合作,已成功推薦許多畢業生就業。其次,與國外或大陸交換學生,開拓學生眼界,保險系已與浙江大學交換3年,99學年更有學生搶著前往吉林、南開、山東大學。最後,這些好事都能不斷宣傳出去,淡江聲名遠播,才有機會立於不敗之地啊!
台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副理事長 曾榮華
我們須落實企業化的體制,少子化嚴重時,甚至有些系所會面臨招生不足的危機,解決方法須改變現階段由上往下的官僚文化;讓全國高中老師及家長真正感受到淡江的好,第五波最大難題是如何架構由下往上強勢業務團隊(招生、就業、宣傳、產學),這須藉助企業系友結合系內有心的師長組成團隊,讓系所跨越招生不足危機,發揮其特色招收優秀的學生來就讀,更要充實各系所發展基金,藉由產學技轉更緊密地落實實用課程教導及學生就業百分百。
學生議會議長 財金四 鄔承渟
期待第五波的淡江,能在學術界更向前推進,無論是專業領域中的論文發表,或是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學習自己解決問題,讓企業最愛私校第一的本校,同時兼具學術能力,成為更優秀的人才。
學生會蘭陽秘書團秘書長 旅遊一張博惟
蘭陽的持續進步,讓第四波的「轉變」更快速。希望能落實蘭陽學生與淡水學生間的交流,無論是社團經驗的傳承與分享、學術交流等。我認為,若能多與產官學合作,譬如邀請業界人士分享經驗,定能開闊眼界,對未來絕對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