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10/05/10

我的大學不見了?──淡江對高等教育退場潮的回應之道──

「大學生了沒」,不再是流行語,取而代之的,將是「您的大學還在嗎?」

我的大學不見了,會不會變成大學教育不見了?

台灣每年比日本多一倍的博士,將何去何從?高等教育退場潮啟動,將產生什麼問題?

以上三段文字是《天下雜誌》2010年4月7日出版,以「我的大學不見了!」為題的副標題,有些聳動,但似乎就是事實。而做為台灣高等教育一份子的淡江大學當然不能置身事外,如何因應將成為直接而迫切的挑戰。

首先,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今年1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與立德大學合併,成為大學整併退場第一張被推倒的骨牌,接下來的連鎖效應有待觀察,不過,以目前的發展態勢而言,情況並不樂觀,退場風潮應不會僅止於此。易言之,「你的大學還在嗎?」仍是有威脅性的問句!其次,大學的「產品」──學士、碩士、博士的就業問題亦是十分嚴峻。大學生失業率偏高加上薪資偏低,早已是眾所皆知的問題,此次《天下雜誌》更針對博士失業問題提出警告。資料顯示,台灣現有博士生約三萬三千七佰人,以六年做為畢業年假設,每年有5625名博士畢業,而台灣每年能釋出的大學教職最多也只有2800個左右,這還是最樂觀的假設下所提供的數據。易言之,博士將是高失業率的代表族群之一,而原有的「流浪教師」之外,將出現「流浪教授」、「流浪博士」等新族群的名稱。

當然,問題也不必完全悲觀,例如博士的就業除了教職之外,也可以發展其他的就業內容及管道,例如進入政府或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機構,只是是否能充分解決仍在未定之天。大學的退場只是顯示「累積十多年的多項錯誤高教政策,讓台灣高等教育處於量與質同時扭曲的隱憂。」(《天下雜誌》)遺憾的是,我國教育政策至今尚未能針對問題做出合理的調整,隱憂成為現實的困境已無法避免。

針對以上的困境與挑戰,淡江至少應有下列的反省與回應:

一、系所結構的調整:誠如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所言:「大學未來的議題就是轉型與退場。不該分公立或私立,不是績效或辦學不好的問題,而是供需根本不平衡。」大學必然要改變,唯二的選項就是轉型或退場。問題不在努力與否、績效優否的主觀問題,而在供需失衡的客觀結構上。因此,本校亦應成立客觀公正評鑑組織,針對全校系所的發展願景及生存空間提供客觀的分析,做為系所強化、轉型或退場的參考。同時,系所自身亦應以前瞻的視野,客觀審視自身之發展存廢,做為日後行動的指標。

二、學制結構的調整:除了系所的調整之外,我們亦要針對學制進行調整。本校學制完備,從博士班、碩士班、大學部、進學班等一應俱全,這樣的發展當然有歷史及其他多元的因素,但是今天我們卻要以現況的分析與未來的展望,重新規劃其合理的配置。例如,我們還需要培養這麼多的研究生或大學部學生嗎?如果要,其中學域的分配又如何?當某系所招生困難時是否就應立即研議轉型、退場呢?而留下來的名額又要分配到哪些系所,比例又如何呢?凡此,皆是十分迫切的問題與挑戰,學校與院系所皆應立即思考,謀求因應對策。

三、課程及教學目標的調整:無論系所結構、學制結構如何調整,如果系所沒有合於時代的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再多的調整也只是治標之舉,治本之道仍是以實力為最終之訴求也。

我的大學不見了?是!是陳舊的、不合時宜的大學不見了,至於創新的、有價值的、合於時宜的大學仍將屹立不搖,關鍵只在我們要如何選擇與因應了。生于憂患,死於安樂;日新又新,止于至善。淡江大學不見了?不!是高品質、高效能、高價值、高未來的淡江大學,正在你我的努力中誕生!

NO.786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208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9 上午 11:36:42
  • 線上人數: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