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姍亭整理
今年(2010年)2月21日,本校校長張家宜於非凡電視台「管理大師高峰會」節目中,與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節目主持人劉祝華對談「菁英教育 創造高等教育的價值」,詳實精闢,特摘錄其內容菁華,以饗讀者。(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節目主持人劉祝華(以下簡稱主持人):現在我們到新加坡、香港、大陸唸書都很方便,所以很多人開始質疑或考慮,要到大陸唸書,或到新加坡,還是留在台灣,請問林次長會給予什麼建議?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以下簡稱林次長):必須考量這個國家的大學程度如何,國內大學的平均水準師資相當不錯,幾乎前50%以上的大學,約有70%~80%擁有博士學位,所以第一點,台灣師資水準非常整齊;第二點,要看設備好不好、圖書資料如何,國內網路連線非常普及,所以台灣這方面的設備,不亞於其他國家;第三點,要看該校的辦學成效如何,國內因為過去教育部每四年評鑑一次,所以很多大學的水準都大幅提升。
主持人:請問辦學成效如何評鑑呢?
林次長:第一,校務評鑑,包括學校的教務、學務、總務、人事、會計等各方面的資源情形,以及校長的辦學理念,另有專業評鑑,就是各個學系所總和的評鑑,由專家到各個系所,和各大學做綜合的考評。
如何吸引學生就讀台灣的大學? 良性競爭進步愈多
主持人:以淡江大學來說,請問張校長認為,要如何吸引學生到該學府就讀?
本校校長張家宜(以下簡稱張校長):誠如主持人及林次長提到的,由於台灣少子化的影響,且學校眾多,所以社會大眾都對大學的學生素質、教育品質有很大的疑問,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大學很多反而是一個良性的競爭,因為學校多,各大學校為爭取好的師資、好的學生,更會積極聘請優良的師資,甚至到世界各地聘請大師級的老師來教學,硬體設備方面也是,各校的圖書館、體育館及多媒體教室,都持續改進,所以我認為,目前台灣的大學相較於世界華文的大學,如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整體來看,其實台灣的高等教育水準是蠻整齊的。
主持人:張校長講到了重點,我們知道現在考大學很容易,但是畢業之後到社會上求生或求職的能力如何,這就關乎到學生素質如何了,林次長您怎麼看呢?就如同張校長所講的,很多人都質疑現在大學畢業生幾乎滿街都是,那素質跟以前比較起來呢?
林次長:國內大學的數量早期頂多30幾所,現今約有164所,數量不一樣,人數也不一樣,所以假設把大學錄取比率30%的素質跟90%的素質相較的話,當然會有所差異;第二,為讓同學在畢業之後跟職場有所接近,我國鼓勵學校設計課程,邀請企業界的代表一同參與,如此才能了解企業界需要什麼,在學校就要先開始接觸,鼓勵企業界的一些工程師、管理師等到學校授課,提供實戰經驗,讓學生有臨場感;第三,鼓勵老師從事研究,盡量到業界找題目,教授的內容較能與企業界貼近,也鼓勵同學暑假一個月或一年到企業界實習。
如何培養課本學不到的軟實力? 三環五育
主持人:到業界體驗是什麼樣子的狀況?請問淡江大學現在有嗎?記得我們以前唸書時仍以教科書為重,所以進入社會後,碰到職場的問題,才發現怎麼跟教科書差那麼多,而我們操作的機器似乎也跟實際出社會後差異很大,現在你們如何達到次長所說的課程設計,或找業界的人授課,直接把他們第一線遇到的問題,一對一的告訴學生。
張校長:接續次長提到的,在學校的課程大致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專業課程,培養學生基本能力,未來適應職場的專業能力,而課程設計方面,目前我校在課程委員會都有請業界及校友代表,甚至學生代表一起參與討論課程,較能跟企業接軌。
第二類課程,就是專業課程之外,各校都有通識核心課程,淡江規劃有31個學分,彌補專業課程的不足,如音樂藝術的欣賞、法律的知識、拓展國際的視野、資訊的素養等方面;第三類課程,我校強調課外活動和社團,並視為很重要的課程,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甚至到國外當志工,可以培養企業界最需要的軟實力,如溝通能力、領導能力,還有抗壓性、團隊精神等,這些都是在工作的時候,應有的良好態度和信念。
林次長:過去,台灣的教學體系,大部分都是填鴨式的,這部分各方面都有不同的批評,但現在因為很多人從國外留學回來,所以已經慢慢改進,改用啟發式的,有一些課程,以小組討論等方式比較活潑,剛才張校長談到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以及如何找尋相關資料等,我認為,如何讓同學獨立思考、獨立尋找相關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不僅是現在在學的學生,像我們這些已進入社會,再反芻一些以前學到的東西,獨立思考真的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本能,因此為了吸引莘莘學子,甚至於想要重回到學校進修、唸書,現在大學要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定位、跟大家推銷呢?
第一,台灣的學府有一流的師資;第二,設備不錯;第三,辦學成效也不錯,但問題就是,有這麼好的學校,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知道呢?觀眾可能不知道,現在學校也要行銷囉!先請林次長談一談到底學校如何來行銷?
林次長:學校一定要突顯特色,讓消費者,顧客民眾了解其辦學特色在哪裡。
主持人:就是品牌形象?
林次長:對,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假設能將特色變成學程後,招收外國學生,這會是很好的國際行銷,所以英文或其他國家語文網站的建置非常重要;另外是老師的publish,發表的論文是否達到國際一流雜誌的水準,或參加數學、物理、化學或國際技能競賽等國際性比賽。假設被刊登或參賽得獎,人家看到就會說:「哇!這是從台灣的大學出來的!」,假設代表台灣的學生得獎,就能讓別人看到「喔!台灣的學生的確了不起!」,無形當中,這個印象就已經注入他的腦海裡;在學術上,若能常常邀請諾貝爾得獎或是大師級的人物來校演講、駐校一段時間,或從事相關的研究,這對國際上的行銷會有很大的幫助,大學的研究室跟某個國家的一流大學研究室互相合作,也會提高知名度;另外,招收國外的學生,或邀請外國的學者專家到國內授課,國外學生和學者都會把所學習到、看到的經驗分享給別人,包括我國的教育水準和情形,這都必須要透過各方面的交流,才有辦法把名氣打出去。
如何行銷淡江? 全品管精神持續精進
主持人:其實林次長提到學校的行銷,就如同產業的行銷一樣,第一,要有特色,如同品牌要講形象;第二,英文網站,通路平台相當重要;第三,要踴躍參展,把知名度打出去,最重要來自於教授的論文,就像我們的產品要拿到專利,拿到專利後,知名度才能打出去,請教張校長如何行銷淡江呢?
張校長:淡江的外語很有名,所以本校一共有6國語文的網站,且有很多學生的表現亮眼,如本校電機系在世界用機器人踢足球,已經得到非常多次的世界冠軍了;長期以來,在整個學校的經營上,本校秉持全面品質管理的精神持續精進,對於教學行政,老師的研究,也都非常注重品質,且去年我校得到第19屆國家品質獎的肯定,這也是對外的行銷,讓高中生和家長也能先了解淡江辦學的特色。
主持人:每個學校在行銷之前都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不過這背後需要很大的工程,需要校長的理念及堅持,但要如何在運作的過程中,將理念傳達給老師和學生,有哪些努力的空間呢?
林次長:全校要凝聚共識,共識非常重要,即使校長有這個理念,下面不配合,還是沒辦法打出這個招牌,所以大家要有共識,校長要有目標,大家才能有共同的目標可追尋,也才有這個招牌,另外也要有子彈,相關的配合措施,全部共同配合,如此才有辦法把學校的招牌打出來。
主持人:您覺得目前,學校要打知名度之際,比較使不上力的地方在哪裡?
林次長:大概都是經費的問題,因為一般大學的經費比國外的大學較差,以UCLA為例,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的規模跟台大差不多,我曾經跟該校校長談過,他們的預算是台大的10倍,所以在國際競爭上,假設沒有充分的經費,的確也會是個問題。目前國內要漲學費,坦白講有點困難,雖然其他國家,學費的調整都是授權給各校處理,但是目前為止,國內只要一談到漲學費,就會引起一些民眾的反彈,是比較敏感的。
如何擴展國際能見度? 英語課程是關鍵
主持人:請教張校長,來自於經費的問題,是否也是你們最使不上力的一個部分呢?
張校長:尤其是台灣的私立大學,政府的補助大概是10%~20% 之間,多數的預算來自於學生的學雜費,學雜費大概占學校的70%,是學校收入的來源,所以預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想林次長非常了解,也希望教育部能對私校提高補助,但是在這麼多大學的負擔下,政府確實也很困難,事實上對於整個的產學合作,還有民間資源的投入、學校的募款等,社會大眾都不太了解,大學經營是非常辛苦的,所以也希望很多的民間資源能投入,譬如:企業、校友給予學校的募款都有一些的幫助;除了經費之外,我認為,台灣的大學要有競爭力,亞洲地區如:香港、新加坡等國的英語教學能見度較高,而韓國、日本及台灣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英語課程不夠多,所以要吸引像美洲、 歐洲體系國家優秀的學生來台就讀,台灣在這個部分的國際能見度還是比較弱的。
如何強化淡江的外文特色? 大力推行大三出國
主持人:張校長,其實淡江的外文在業界的口碑可圈可點,你們怎麼做到的呢?淡江如何強化這部分的特色,讓大家只要一想到外文就想到淡江?
張校長:我校共有6個外語系,在15年前左右,淡江一開始就推行大三出國留學,6個外語系包括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及俄文都鼓勵學生大三出國,這是本校的招生特色。
主持人:你們有跟其他的外國學校一起合作嗎?
張校長:主要都是外國的姊妹校,今年我校就有450位的學生,在大三出國那一年遍布16個國家和61所學校,所以這是淡江在推動國際化的時候,很大的特色,這些分布在16個國家的學生,就是我們國際行銷最好的親善大使。
主持人:對,同樣會有雙乘的效果,次長,如同張校長所說,這個idea相當不錯,於是大家一方面upgrade學生的外語能力,一方面可以對外打開知名度,回到頭來,在資源很拮据的情況下,還有哪些方式可以突破教育式的藍海呢?
林次長:招收國際的學生,因為現在台灣少子化的影響,學生一直在減少,舉一個例子,我國現在大學的capacity容納量是32萬人,現在每年的高中、高職的學生只剩下28萬人,再過5年,會再減少大概4、5萬人,以這種速度一直減下去的話,將來很多台灣的大學會面臨招收不到學生的命運,其實我國學校師資、設備都不錯。
東南亞很多國家的學生錄取比率只有約15%左右,而台灣目前將近80%~90%,所以若學校有足夠的能力,如開設英語學程,將學校的校園環境建構成為一個英語化的環境,或是友善化的環境,可以到東南亞或其他國家招攬外國學生前來就讀,就可彌補學生的生源,當然不是短期之內即可達成,不過各個學校有志的話,有心也可以成功。
主持人:最後請林次長談一談,覺得台灣現在可以努力的空間還有哪一些呢?譬如說唸書的風氣,有到過大陸的人都知道,大陸唸書的風氣相當盛行,台灣可能還有哪一些的方式可提升教育體系的競爭力?
林次長:我想學校的特色一定要建立,讓消費者很清楚這個學校特色在哪裡,強項在哪裡;除此之外,你要懂得如何行銷推廣,讓各界了解,和鎖定的目標是哪一群族群,這跟在企業界是一樣的;國際上的行銷,只要能告訴各個族群該校特色,能夠滿足需求等,或是該校畢業生的就業沒有困難,有保障,家長就會把孩子送過來,所以特色的建立,還有突顯這個部分,希望各校能夠好好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