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信翰專訪】上過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馬良文課的同學一定會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話印象深刻,出自論語及道德經的這兩句,一般人或許還覺得陌生,但在俄國土生土長的俄籍教師馬良文卻琅琅上口!歐洲人的紳士風度加上濃濃的中國文人氣息,一股中西融合的特殊氣質在他身上顯露無遺。
馬良文研究漢學將近40年,常在課堂上講述老莊思想、孔孟理論,偶而穿著唐裝上課的他,雖然上的是俄文課而非中文課,但中、俄的學術,無形中已被他融合在一起。俄文四黃宥銓說:「老師上課常常引經據典,讓我們覺得相當佩服,因為我們都不見得會咧!」另外,俄文四蔡依諭也說:「馬主任是個很有sense的人,待人又和藹可親,常常會注意同學上課的學習狀況。」
1972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東方語言學院歷史系的馬良文,主要研究中國與世界歷史、民族學,大學畢業後留在母校教授中國歷史,直到1987年,想再多鑽研中國文化的念頭不斷竄起,於是他選擇暫停教職工作,到俄羅斯科學院(類似台灣中央研究院)當研究員,繼續研究中華民族與遠東民族文化。喜愛中國文化的馬良文,認為老莊、孔孟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核心,於是在他30歲的時候,投入心力研究論語、老莊、道德經等,並譯成俄文出版,另外他也出版過「中國謀略學」、「中國文明」等書。
1997年他在莫斯科路上巧遇老朋友歐安德(當時在淡江俄研所任教),聽他談起在台灣的種種,因緣際會之下,他也來到台灣,並進入本校俄文系任教。由於他精通中文,所以很快地就融入台灣的生活。他說:「台灣融合了中國、本土、日本等文化,並從而發展成為極富有自我特色的國家,是遠東地區的漢學集中地,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除了在台灣任教之外,馬良文也曾在美國、法國、大陸等地的大學當過訪問教授,並至日本研究日本文化,問他最喜歡哪裡?他笑著說:「我還是喜歡台灣,因為台灣人很友好,做事也很認真。」
「I do my best」是馬良文的教學態度,他盡其所能的把所學傳授給學生,他覺得台灣的學生很謙虛、積極、認真,卻不善於表達意見,也不太問問題,他發揮俄式幽默、自我消遣地說:「這樣上課很satisfied,可以上得很快!」今年已經在淡江任教第10年了,同時要兼顧教學和行政方面的事,會不會覺得很累?他笑著說:「怎麼會累呢?能夠在課業或其他方面幫得上同學,就不會覺得累。」
當初隻身來台的馬良文,有沒有遭到家人反對?會不會覺得孤單呢?他說:「孩子都長大了,況且到台灣教書是我喜歡做的事,對我來說很有意思,所以家人也就沒有反對的理由。到這之後,我忙著寫書、教書、研究漢學,從來也不會覺得孤單。」
育有兩女的馬良文,現在已升級當阿公,大女兒結婚生子,目前在芝加哥負責會計工作,小女兒也在芝加哥唸大學,而留在莫斯科的太太,過些日子也將飛到美國照顧孫子及還在唸書的小女兒。雖然,與家人分隔三地,但馬良文常與太太、孩子們以電子信件聯絡感情,並時常關懷孩子的狀況,父愛溢於言表,他說:「一到寒、暑假我一定會與他們聚聚。」
喜愛中華文化的馬良文,連平常的休閒活動都很「中華」--打太極拳。馬主任笑著說:「太極拳是中國功夫,也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運動之一。」早在1983年在俄羅斯時,他就已經開始練習太極拳,那時一位武術老師對他說:「我覺得你有學習太極拳的慧根,加上你又學習中國文化,何不學學看呢?」從此馬良文就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太極拳包含的不單單只是拳法,還包含著道教思想的精髓,它讓馬良文更懂得如何放下一切,「無欲則剛」。
馬良文雖已56歲,但是就像老子、孔子一樣「老而不疲,學而不疲」,目前他正在學習藏文,並利用暑假特別到西藏走了一趟,體驗當地特有的文化,藉以拓展自己對東亞文化的宏觀,也學習西藏人樂天知命的個性。
目前他也在俄籍教授劉克甫(曾為俄研所教授)的引薦下,到中央廣播電台擔任「全球的唐人街」俄語節目的主持人,把台灣的情形用俄文表達,讓俄國人更了解台灣文化。在馬良文的努力下,台灣與俄羅斯跨越了距離的鴻溝,越來越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