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2006/06/20

【四個校園整合行動特刊】「蘭陽校園」與「北宜高速公路」

張建邦

雖是同樣的返鄉之旅,但六月十六日一早從台北出發,車行在景色秀麗的北宜路上,心情卻和以往大不同。

這是一趟特別的行程,不走耗時二個多鐘頭的「濱海」和「九彎十八拐」,而是行駛僅花半個多小時可抵達宜蘭礁溪的「北宜高速公路」,並赴頭城參加「雪山隧道」通車盛典,分享蘭陽人的歡慶和喜悅。

當車子以平穩的速度通行近十三公里長的雪山隧道時,想到如今舒適開車的廣大空間,曾是千萬年來地層複雜、斷層密佈、地質破碎、地下水位高漲的凶險之境。但在費時十五年,投入二萬多名工程人員,他們日夜努力,忍受高溫潮濕、不見天日、充滿泥漿、震耳欲聾的機具噪音,和惡劣的環境搏鬥,終於克服萬難,成就此一亞洲排名第一、世界第五,被列入大英百科全書紀錄的偉大工程,向世人展現了台灣的榮耀。深覺建設成功的背後,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更是無數人默默付出熱忱、心血、汗水、甚至生命所換來。

對我而言,北宜高速公路不僅縮短了台北與宜蘭的距離,除了往返蘭陽校園和淡水校園在時間上等距之外,由於人生際遇的因緣巧合,這條道路在我的內心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當慶祝通車典禮的繽紛彩紙從空中飄落時,我想起童年天真的夢。記得兒時父親常談起他羅東國小畢業後,走草嶺古道到淡江中學念書,途中翻山越嶺需走三天的情景,七十多年前這件往事很令我印象深刻。後來火車通了,當年念羅東國小的我,就想大人為什麼不直接鑿穿山洞前往台北呢?年幼的我不知開山闢路自古艱難。

但天下事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廿多年前我擔任台北市議長時同時兼任台北市宜蘭同鄉會理事長,鄉親們都很關心宜蘭的發展,經常談到防止人口外流,工商落後,務須改善對外交通。在大家的熱心和共識下,發起成立「北宜捷運系統促進會」,推舉我為主任委員,積極展開募款、文宣、舉辦座談等工作,我更以主委身分拜望當年行政院長蔣經國,雖獲認同,但他公事繁忙,沒有進一步的具體結論。

雖然外在環境不盡如人意,但宜蘭鄉親的熱情執著不減,促進工作依舊如火如荼推動,希望大家的夢想有朝一日成真。就在此關鍵時刻,1989年我由台北市議會議長出任交通部長,上任之初政府規劃興建「北宜快速道路」,但為宜蘭長遠的整體發展,經評估後我向行政院力爭提升為「北宜高速公路」,預算終於追加至六佰多億,必須送行政院轉經建會,我特別為此去拜會當時的經建會主委錢復,預算終於獲得通過,眾所期待的「北宜高速公路」興建計畫至此正式定案。

那雖然是人生難忘的一件美事,但未來道路通了之後,如何留住故鄉人才,繁榮地方呢?我認為除了北宜道路的興建外,要蘭陽人才回流、產業發展、文教、醫藥衛生進步,必須提升蘭陽地方的教育水準,於是積極在蘭陽籌辦大學。設校過程一波三折,公文在教育部、環保署、內政部往返,經七、八年才批下,接著整頓山坡地,通過雜項執照等等,耕耘的過程雖備極辛勞,但今年二月校舍正式落成啟用,蘭陽校園駐進充滿活力的年輕學生,為林美山帶來學術氣息,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有了報償。

原希望「蘭陽校園」招生和「北宜高速公路」通車,能同時完成,因為在我心目中,他們像雙胞胎,經過辛苦的孕育,最好同時降生。但世事難免不如人意,這對懷胎長達十七年的雙胞胎,「蘭陽校園」先於二月出世,「北宜高速公路」延至六月報到,雖其間相隔數月,但能見他們瓜熟蒂落,個人想為故鄉的交通和教育盡棉薄之力的心願終於達成,美夢成真,內心充滿欣慰和感恩。

時間長河川流不息,從我的曾祖父自福建漳浦,飄洋過海跟隨吳沙遠赴蘭陽拓荒,至今已傳到第五代。覺得渡海來台的祖先充滿冒險犯難的開拓精神,二百多年前他們穿草鞋、挑重擔走出一條草嶺古道,往返北宜需三天三夜,要磨破好幾雙草鞋。到了我父親的一代,有了火車,二個多小時可抵達台北,如今到了我這第四代和第五代張家宜校長,「北宜高速公路」的興建,將故鄉和台北拉近了,半個多小時車程即可往返,從三天三夜到半個小時,這飛躍的交通進步,但願能把宜蘭蛻變成展翅高飛的鳳凰。

「蘭陽校園」和「北宜高速公路」這兩個雙胞胎雖然不是同時誕生,但他們是共生體,在這樣的認知下,今後透過交通的便捷,淡江的四個校園雖各自發展成自己的特色,但核心精神是多元一體,人力、物力各項資源充分整合共享之外,未來所有進入四個校園的同學都要爬132階的「克難坡」進入校園,畢業時一律要爬64階的「五虎坡」,在紹謨體育館舉行畢業典禮。淡水校園的二百多個社團至少每年要到蘭陽校園辦一次活動,否則取消社團資格。其次校慶、校務會議或董事會等可在各校園輪流舉辦,切實地做到「四個校園,多元一體」,彼此積極聯結。

不管是從事交通建設或辦學校,一步一腳印走來,我累積了不少從無到有的經驗,成為人生寶貴的資產。深深體認萬事起頭難,孕育的過程要遭受許多挫折和考驗,但克服困難,夢想實現之後,才能深深體會到人生處在任何狀況下,不管順境或逆境,都要堅持執著的去努力,終會成功。現在「雙胞胎」已經誕生了,他們不僅屬於這一代人,也屬於下一代,將永續傳承下去。過去「淡水校園」與台灣的成長茁壯同步,但願隨著「雪山隧道」的貫通,蘭陽校園和人文薈萃的宜蘭得天時地利之厚,也同步提升成長,閃耀光芒。

NO.649 | 更新時間: 2011/07/26 | 點閱: 129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