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國際研究學院院長)
淡江大學未來的發展,究竟會是如何?在思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時,探討世界文明的走向以及當前的文化全球化現象,或許能得到些許啟示或靈感。
一所大學的發展,尤其是國內私立大學的發展,能否篤定長保「線性」(linear)前進,可以嘗試從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找到若干觀照。
在冷戰結束與蘇聯瓦解之際,人類未來的和平與福祉是否篤定高枕無憂,曾引起舉世廣泛的討論。日裔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當時撰文大談「歷史的終結」(End of History),預言西方式的民主乃是世界各國別無他途的選擇,歷史的發展軌道將趨於一致,而且會是「線性」的前進。
而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則幾乎同時亦提出「文明的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論述,預言回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宿怨積恨,將會重新爆發。杭廷頓甚至批判福山過度強調歷史的可預測性以及當前狀態的永久性。
福山和杭廷頓的論辯,究竟何者會成真?賓拉登(Usama Bin Laden)在2001年發動911事件,震驚世界。
歷史進步論
其實,福山的立論,係受年代久遠的歷史「進步論」(Idea of Progress)影響。福山的著作「歷史的終結」,在思緒上乃承襲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歷史哲學與辯證法。
以唯心論著名的黑格爾,倡言「歷史進步論」,認為人性是會不斷進步的,甚至可以進步到至善的終結點。福山則進一步演繹,美國將來就是至善國家的化身。
但是,法國思想家盧梭( Jean-Jacques Rosseau),則反對人性進步論。而美國的開國元勛,則多認為人性中其實潛存傷害社會發展的傾向,而對之則必須加以抑制。
歷史循環論
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亦拒絕「歷史進步論」。尤其,斯賓格勒尚且提出「歷史的循環」(Cycles of History)理論。斯賓格勒強調歷史上的文明均難逃在興衰之間的起起落落。斯賓格勒更批判預言世界將走向「歐洲中心論」(Eurocentrism)的主張,實屬荒謬。斯賓格勒主張:偉大的文化,其實就像生物或有機體一般,尤其亦和人生一般,會經歷孕育、發展和衰退。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在讀到斯賓格勒著作《西方的沒落》時,曾怨嘆「歷史循環論」被斯賓格勒捷足先登。湯恩比歸納說:成功回應外來挑戰,乃是文明得以孕育及成長之所恃。文明的興起常仰賴少數具有創造力的人群,能夠正確體察挑戰而克服困難。
美國著名的史學家史勒辛格二世(Arthur M. Schlesinger, Jr.),在垂暮之年寫下宏著《美國歷史的循環》(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史勒辛格二世即是接受斯賓格勒和湯恩比的「歷史循環論」。
杭廷頓則算是拒絕承認發展全球性文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杭廷頓贊同人性是不會改變的。杭廷頓研判,政治的疆界,將愈來愈和種族、宗教與文明的歧異吻和。
福山的思想充滿理想,主張建立全球性的文化。而杭廷頓則是洞察務實,瞭解文化的差異很難弭平,甚至主張不必有全球性的普遍文化。
而倘若歷史循環論被大多數同仁視為可以接受,一所私立大學,似乎亦必須正確體察世界趨勢,而不斷努力「與時俱進」,方能長保昌隆。
文化全球化的現象
文化的全球化係指全球性文化流動的加深與擴大。大學既是文化全球化的縮影,亦是文化全球化的催化劑之一。
不少人認為,當前的全球化現象,以文化的全球性互動最為顯著。而文化與文明究竟可如何區分?斯賓格勒曾說:文化乃是創造的能源,算是鄉村的「靈魂」,而文明則是物質的追求,屬於城市的智力。
但是,文化的全球化不宜簡約為世界文化的「美國化」(Americanization)。「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常被指控為扼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麥當勞化」甚至被美國學者巴博(Benjamin Barber)視為是文化的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而911之後的美國,已經逐漸體悟到其「軟力量」(soft power)的能量不足。
文化全球化固然使世界文化出現同質性增加的現象,但是文化的多樣性,則未必一定會在地球上消逝。全球化亦會使許多既有文化出現新的表達方式。社會學學者羅勃森(Roland Robertson)認為,文化的全球性互動,常常會替地域性的既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羅勃森特別強調應當「既全球化又在地化」(glocalization)。眼前全世界到處可見時裝、音樂、舞蹈、電影、食品與語言的「混種化」(hybridization)。
然而,擔憂「文化認同」的退化,畢竟是許多人在面對文化全球化時的惶恐。我們其實可以將徐志摩詩作「偶然」的句子,改為「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憂鬱」。淡江大學面對高等教育全球化可能趨勢的因應,亦應作如是觀。
地緣學術位置絕佳
本校對國際化的提倡與基礎,早比一般國內私立大學紮實深厚。本校也比他們對文化全球化有更具創造力的認知。
本校有紮實的理工系所,亦擁有堅厚的人文、外語及全球研究系所。在文化全球化強烈衝擊世界各地學生的求學興趣之際,本校早在第三波時即已高度有意識地追尋提高在國內外的吸引力。
本校是一所毗鄰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以及美國而雄立遠東的私立大學,「地緣學術」位置良好,可以出色地又高度自主地將學術全球化與在地化同時並進。本校既有長期吸收全球文化精髓的便利,亦有對在地傳統文化提出新見並對外輸出的雄厚條件。
本校目前計有84所姐妹校,其中在美加地區高達25所,在歐洲有22所,澳洲有2所,日本有16所,在韓國則有5所。與姐妹校的合作方式與交流活動,最近所新添的目標則為:遠距離教學合作、雙聯學制合作、雙學位合作及博士學位論文合作指導。
目前84所姐妹校中,和本校合作活絡度最高者,在美加地區計有1校、日本3校、歐洲1校以及澳洲1校。
本校與若干姐妹校的合作關係,未來似亦可發展出一些多邊的夥伴方案,而不侷限於雙邊合作。其實,美、歐、日、韓和澳洲的知名大學中,不乏希望運用本校和大陸聲譽佳的大學的特殊關係,而合辦研習班或學術會議。有些美國大學即鼓吹得建立全球性夥伴關係網。
另外,日本有些大學,已經在校名上採用「國際大學」而標榜以英文教學,爭取國際及國內學生入學,並同時彰顯對文化全球化及教育全球化的重視。位於新瀉縣和秋田縣的國際大學即為其中兩例。這樣的日本大學未來都適合與本校發展出雙聯學制合作以及雙學位合作。雙學位合作其實亦應當是本校未來和美國、日本、澳洲以及歐洲姐妹校合作的重點項目。這樣的學制以及學位合作項目增加,將會進一步大幅提高本校國際化的成就以及聲望。
總之,不斷發揚創新的精神,乃是本校一貫的特色。本校既是有志從事全球優質文化良性融通的傑出學術王國,文化的全球化現象,對矢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本校,無非是可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