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5/10/17

美國芝加哥未來學年會紀行
「未來」是現在進行式
?陳春因(英文4 C)

編者按:今年7月30日至8月1日,由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鄧建邦,帶領4位同學一同前往美國芝加哥,參加未來學國際學術年會。本報特別刊登其中一位同學參加會議的心得,以饗讀者。

巨大的飛機,客滿的座位,歷經15個小時漫長飛行,芝加哥O’HERE機場映入眼簾,自己都想不到第一次的出國會是為了參加世界未來學會議,沒有特別的興奮,但卻有濃濃的好奇心,想一探異國風情。

在三天的會議行程中,我選聽了有關環境、經濟、科技、教育的演講。環境方面,聽到的是長久以來存在地球上人類所關心的議題,如空氣污染、臭氧層減少、地球資源短缺、沙塵暴等環境問題,以及在京都議定書實行之後是否真的對未來環境能有所改善。隨著這些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未來是否會加速地球惡化及影響人類生存的程度,在這場演講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管人類提出多少措施來預防,最重要的應是如何做到積極宣傳,使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育意識抬頭,讓人人能為了這個目前唯一的居住地而努力,先要讓各國政府及組織擁有這個意識,再進而推展到人民的身上。

在經濟方面,似乎未來的經濟主流朝向著第三世界集中,一方面除了歐美地區經濟已發展到達某種程度,另一方面也是亞洲地區如中國、印度等地的經濟政策逐漸開放,便宜的勞工及物料吸引外資大量進入,增加就業人口,促進第三世界逐漸趨於繁榮,其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但是隱憂就是可能會造成貧富差距更加大,變富有的本地人數遠比不上為數眾多的勞工階級,此外,鄉村與都市發展差異也會更大,這些都是在經濟發展之下要事先想到的後果及改善的方法。

科技方面則提到在電腦及網際網路的發達之下,個人部落格(Blog)、網誌、MSN、SKYPE等這些人際溝通軟體的影響下,任何人固然可以看到他人的資料、分享的文章及照片,這樣的方便性使世界儼然像一個無國界的地球村,但是在大量依賴透過電腦所散發出的資訊來與人交往,究竟在以後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或疏離呢?但既然「人是不能脫離群體而活的」,儘管這些網路軟體再多,人們也會因為彼此間的需要而互相交流溝通,在傳統社會倫理的約束下,未來應該不會如電影描述中的機器世界。

在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中,主講者認為應該在孩提時期即培養對未來學的觀念,現在的孩子們存在於「我們的未來」當中(The kids are living in 「our future」),他們由我們所表現的行為中去學習成長,所以他們在現在所看到的、學到的,就是他們在未來所表現的,因此在教育小孩子的過程中,應教導他們「思考未來」(future thinking)的觀念(teaching with the future in mind),透過教育來使人類生存於現在的同時也能具備對未來的規劃。

自己雖然修過一學期的未來學,但也只是入門,對未來學的瞭解不及同行的2位研究生,在聽過多場演講後,我才見識到原來在這麼多國家,有這麼多人為「未來」這個課題去做分析、討論,不論是經濟、文化、政治、環境、教育等各種領域,都要能對過去及現在情況有所了解,才能對未來發展做推測,使它導向有利於世界發展的一面。在這次會議中,讓我體會到淡江大學之所以設立未來學研究所的原因,唯有培養前瞻性的視野,才能比他人早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芝加哥,不管在會議上或是走在街上,都讓我感受到的是各式各樣不同accent的英語,很少有機會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所以我很開心能夠學習適應它。此外,這趟會議之行也讓我有機會一窺這個城市的面貌,我發現這裡隨時有著各種動靜皆宜的活動,密西根湖上數不盡的帆船遊艇、沿著湖邊散步或慢跑的人們、千禧公園內的音樂會或舞蹈、美術館等,你隨時都可以發現這裡的人們總是熱中於參加此類活動,當然也不能錯過著名的遊樂區NAVY PIER及熙來攘往的Shopping天堂North Michigan Ave.。另外芝加哥也是個以建築聞名的城市,融合著歐式與現代的風格,到處都可以看到雕像及鑲嵌在牆上的雕刻品,走著走著就會覺得這裡處處皆藝術。

但反面觀之,這個城市街上一個又一個拿著空杯的乞丐令我心驚,以及走進任何一家店都看得見藍領階級的黑人,明顯的反映出社會地位上階級的差別,這個看似美麗的地方,卻絲毫不留情展現它現實的一面。Chicago-We are glad you are here!!

NO.620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328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6 下午 12:17:45
  • 線上人數: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