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4/11/22

「奔向2005年」──迎接淡江第四波系列對談(二)
科技締造研究帝國
──從科技觀點看21世紀全球科技革命對台灣公私立大學之影響

◎企劃製作�賴映秀 ◎攝影�陳震霆

編者按:本報續辦「奔向二○○五年」對談第二場,由行政副校長高柏園博士主持,邀請國科會主委吳茂昆博士與本校產經系講座教授麥朝成博士談「從科技觀點看21世紀全球科技革命對台灣公私立大學之影響」,吸引多位主管與教授與會,並當場提問互動,共同為本校邁向研究型大學找出路,本刊特將他們的意見整理,納入本次專題報導,提供讀者參考。全場對談錄音將收錄於蝙蝠網路廣播電台(http://spcedu.tkblind.tku.edu.tw/ ),歡迎上網收聽。

●理工與社會科學的對話

吳主委(以下簡稱吳):自然科學或生命科學、人文科學在研究內容上,似乎有很大分歧,但仔細思考,其背後在了解事物的方法上,基本精神是沒有差別的,要做一個很好的歷史學家,可能比做一個好的物理學家困難多了,社會學家要看更多的資料,才能把概念呈現,思路要很清楚。過去社會有錯誤的觀念,認為社會人文科學是次級的,事實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上,社會科學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台灣,對於研究方向的提出,常感到困難,事實上是努力得不夠。像SARS就是很好的研究,台灣的檳榔攤也非常有趣,這樣的研究有利於了解社會、傳統、了解文化,如果做出來,可以在很好的期刊上發表,所以local的問題值得做。

找題目是很重要的工作,我們的產業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層次,要超越這個層次,我們才能長遠在國際發展。

麥教授(以下簡稱麥):理工與社會科學,基本上一致,但研究方法還是有些不同,理工可以實驗,在實驗室裡,研究情境沒有干擾,可以得到結論,社會科學則不然,也不像理工有團隊,都是單兵作戰。我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研究所時,深感跨領域研究不容易,諸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在基本前提上就有不同的看法。社會現象相當複雜,如果要假設“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 equal)",理工可求得精確結果,但社會科學有很大問題,因為很多因素常有變化。

那是否可以隨意做假設?很多同學不敢隨意作假設,人家作什麼就跟著,認為這樣就不會錯,恐怕無法創新。事實上,要顛覆傳統,挑戰傳統才是對的。

面對SARS,大家的焦點都是在疫苗的研發,理工技術方面的考量,但是其他層面也很重要,包括醫院管理系統、醫療系統、醫護關係等等,流浪漢也是問題,他們也許是傳播者。這些SARS所引起的不同層面的問題,要理工與社會科學結合,一起來解決。

●跨領域整合亟待努力

麥:跨領域不容易,如兩岸經貿問題,我們要考慮政治層面、社會安全、軍事安全等等方面,要考慮的很多,但社會科學還是有跨領域的必要,要慢慢去磨合。

李遠哲博士曾提出來,社會科學老是單兵作戰,能寫幾篇論文?但人文領域需要時間,不僅如此,光是跨領域的東西要送審,就會有問題,SSCI的標準,上次教育部曾經公布作參考,就引起很多不同的反映。因此不管在研究方面,甚至在評鑑上的標準,就要花很大的工夫作整合的工作,當然升等、評鑑、審查的結果,最後要都經過投票方式,還是會受到影響。社會科學在這方面應該要向理工學習,不能再單兵作戰。

蕭峰雄教授:麥教授提到社會科學不容易有整合性研究,恐怕是特性。就經濟學角度來看,有幾個特點,規模經濟的效果不大,單獨一人就可以成一個公司,也很容易變成廠商,產品的差異性很大,一個假設不同,結果就不同。在商學院,整合性研究都在升教授之後。

麥:有人說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個意見,這是經濟學研究難以整合的原因。還有,現在的趨勢傾向於作小研究,受囿於升等、聘任等因素,題目都很小,只要一有結果,就趕緊發表,沒有人敢作十年八年的大型研究,這是一個問題。

●人文科學「單價」低?

黃榮村教授(以下簡稱黃):我常說解嚴之後,發生那麼多集體行為,檳榔西施之類的,難道不值得研究嗎?但有人認為這不是國際的主流,自己放棄了,就失去機會。但我認為這是沒有要求的結果,假如一人成一派,會是什麼情勢?

七、八年前台灣的人文科學研究人員,佔所有教員、研究人員的半數,最近技術學院大增,人文比例一直在下降,讓人感覺人文科的單價比較低。整合型計畫也確實太少,而不提是因為沒有討論,這裡面有政策引導的問題。

吳:黃部長曾任國科會人文處處長,他很了解,人文處的研究經費是國科會內部最高的,每年國科會這方面的保障預算都到20% 。我個人看到的最大問題是學門太散,經費自然就會分散,我們希望人文處能作整合,從這個角度思考,學校也一樣。

麥:國內自己組團隊拿計畫,成功的機率不大,只要有一、二個寫不好,就會整個被打回,根本無法審查通過。國科會應思考找出大師、好的題目來組團隊,作媒合的工作,再慢慢擴大,帶動風氣。

●要創造知識的價值

麥: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最有價值,如何創造知識的價值?最重要是培養創新能力,Starbucks有創意,在於他創造了商業模式,我覺得教育界的價值要改變。過去說老師的工作是: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太被動了,應該主動在教材、工具上創新,去啟發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知識也會過期,終身教育的概念也很重要。

菁英教育雖然重要,通識也不能忽視,教育體制上或許可以改變,大一大二不選系,大三大四再找專門領域鑽研,把創新概念培養出來。

吳:漫畫家蔡志忠最近閉關在讀量子力學,他說有一天他要出一本量子力學的漫畫,可見沒有什麼是不能的,只要有時間、有意願。我的建議是,大一、大二生在各個領域都應該去學,這就是所謂通識教育,理工科的人可去上心理學、經濟學,而人文科學的人才,如果不去了解自然科學,也是很遺憾的事。

●科技革命是場硬仗

黃:科技革命對公私立大學的影響很大,私立大學除非有醫院,或醫學院,要不然新的研究如幹細胞等,很難著手研究,而這一類的研究一定是國家計畫,很難跟國立大學拚,看來都是國立大學佔上風,免不了國立優先,我覺得私校如果沒有方法,差距會愈拉大。

吳:私校的師生比率較差,但資源沒有比較少,學費、教育部補助都有。重要的是要把重點規劃出來。

●拋開私校魔咒與公立大學競爭

陳幹男教授:淡江的學生剛進來的時候,並不是很優秀,但畢業後的表現都不錯,這是我們一直引以自豪的。但他們的出路太好了,繼續進修的意願就低,願意進修的又多半考上國立大學,我們訓練好的學生,都拱手送到國立大學,尤其在國立大學不斷增加博士班的情況下,我們的博士班甚至找不到研究生。

吳:我是校友,說的話比較重,我認為學校自己要檢討,先進國家從來不會覺得學生要留在學校裡,應該出去走走,很好的話再回來。我們要有雄心壯志,把台大、清華學生拉到淡江來,要有企圖心,把研究作到一定程度,假如這個學生要走這個方向,就一定要到淡江來。淡江要建立這樣文化特質,這需要一點時間,也許今天做不到,但十年、十五年就可以永續發展。不要擔憂我們的學生出去,而是要把別的學校的好學生拉過來。這樣淡江才能和大家競爭。我認為私大和國立大學沒有差別,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

NO.590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38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 上午 12:22:06
  • 線上人數: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