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0/03/06

第 一 棒 跑 了 五 十 年
張 建 邦 細 述 創 校 點 滴

很多人以為我是在遷移到五虎岡校地以後才到學校的,其實在真理街上課的時候,我就已經參與學校的事務。」在「迎聖火」活動中跑第一棒的張建邦先生翻起淡江的歷史,在微黃的扉頁中有一行寫著:「五日(三十九年六月),本校副教授張建邦先生陪同教育廳孫督學赴羅東鎮調查學校基金及有關事項。」這是張先生出現在校史上最早的紀載。

當年他與母親承父親遺志,變賣家產創辦學校,「毀家興學」的美譽曾傳頌一時,他也踏著父親驚聲先生的腳步陪伴淡江五十年了。

廿二歲接下贈地

自嘲騎「虎」難下

「現在五虎岡這個校地,其實是淡江中學一位老師叫陳泗治的帶我來看的,後來他也當了淡江中學的校長。」張先生仔細描述當時勘地的狀況,五虎岡其實大屯山延伸下來的五條餘脈,猶如人的五指,人們稱之「五虎岡」。在當時,曾經有人建議將學校建在第一個山坡上,就是現今中正東路淡水鎮第一公墓所在地,但張先生以為遷墓的工程曠日廢時,不可行,才打消念頭。後來選擇了這第二個山坡,由士紳募款,才在民國四十二年三月,由杜家齊先生代表建校贊助委員會,捐贈「淡水庄子內土地十甲」為本校永久校舍。

因為有這一段艱困的創校歷程,所以張先生說,就算是五十年初曾經因為交通問題,在邀請師資上發生困難,他還是執意不肯遷校,他笑著說:「我說這是騎『虎』難下!」

張先生回憶當時參與捐地事務:「當時的校長是我的母親張居瀛玖女士,她常常把這些事情交給我辦。記得杜先生把那塊地交給我的時候,我才二十二歲,他看了看我,還不大放心把地交給這麼年輕的小夥子,後來我說我們會成立財團法人,他才放心。」

英專路克難坡學府路

建造之初都有插曲

其實在建校之前還有插曲,令張先生津津樂道。首先,當時從淡水車站到五虎岡還是一片荒蕪,要建校之前勢必要修路,根據校史上記載:「贊助委員會贈地的同時,並代為修自淡水車站前到本校的一條道路,蜿蜒曲折,全長約一公里,寬約七公尺。……於四十二年九月,測勘完竣,克日開工,奈因四十二年的冬天,陰雨連綿,四十三年的春天,又是連月不開,以致修路的工,一再延緩,直到四十三年六月,始告完工。」而當時所修的路只舖土石,凹凸不平,直到四十六年才與鎮公所合作,由本校撥款舖設完成。這一條路就是你我現在常常經過的英專路。

這一條路由於全由士紳與本校合力完成,張先生說:「連路名都是我們自己取的!」,未列入都市計畫,在修路後的二十年後,曾經一度收到縣政府的函,說要拆路,張先生說,那時道路兩旁己經蓋了許多房屋,想拆也拆不成了。 至於一百三十一階克難坡,更是名副其實。由大石塊砌成的石階,五十年來都沒有改變過樣貌,張先生說:「每一階的高度有二十公分之高,爬起來確實辛苦了一些。」以往是學生上淡江必經之路,現在大家有了交通工具,都直接走車道,這條創校時期修的陡坡,顯得寂寞了些。

而學府路也是由學校出面向省政府要求興建的,張先生說:「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派建設廳長林洋港來承辦,學校和省政府、縣政府三方出資興建,路名也是學校取的。」後來林洋港當上台北市長,張先生剛好在市議會任議長,這件陳年舊事還常常被兩人提起,常覺莞爾。

英文校名是馬偕博士取的

而「淡江」這個名字的英文譯名也大有來頭!張先生表示,當時在翻譯「淡江」二字的時候,是採用馬偕博士的建議,以台語發音的「Tamkang」為譯名,日後,常有人提說我們的英文校名似乎與中文發音不相符,經過張先生提了這個典故就了解了。

一生只想把這件事做好

「五十年來,我一直在思考著如何為淡江掌舵。」當年念農業經濟,認為全中國有百分之八十農民,只要能夠解決農民的問題,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後來因為淡江,他改念了教育,也把他的大半輩子都奉獻給淡江。 他曾在其他媒體上提到過,雖然在他的生涯中曾經擔任市議會副議長、議長、交通部長等職位,但那些都是「副業」,教育才是本行。「我常常說人的一生假使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好了。我的一生只想把這件事做好。」

他提到最近出席未來學會議,討論公元三○○○年的人類是什麼樣子,各國人士都認為,人類應該要「有意識的進化」,而不是像達爾文所說的「物競天擇」。「我們淡江也是一樣,從克難坡時代到第三波,從無到有,我們都有計劃,現在只是到了一個階段,將來還要發展。」

NO.426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15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3 下午 06:08:21
  • 線上人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