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0/05/01

請給我們更真實的王永慶 \真心人

在旁聽了通識課程遠距教學──王永慶先生的演講之後,有兩點不吐不快,藉時報一隅傾訴,或者可為當前教育者參考:

其一,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王先生,不是話說得很少,就是不說話,即使要說話,也是台語發聲,語調鏗鏘有力。但我們那天看到的王先生,卻是用他比較不熟悉的國語演說,我相信,所有的聽講者都曾經不止一次,很吃力的去辨識他的發音,而王先生,也因為這個因素,話說得特別慢、特別吃力,也在很多方面,出現詞不達意的情形。

據我所知,通識課程遠距教學,就在四月份,曾經邀請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先生到台大主講,當時即是以英語演說,而且在場並沒有中文翻譯,媒體報導,現場座無虛席,還有同學在課後追問沒完。何先生在美國受教育,雖然略諳中文,但畢竟以英語為較擅長,選擇以英語進行演講無可厚非,而聽講的同學也正好可以磨練英文聽力,增進國際化的能力。

同樣的情形,王先生為什麼不用河洛話進行演說?是考量同學們不全然聽得懂的緣故嗎?還是因為英語乃國際通用語言,而河洛話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方言?我們想像何先生也來個中文演說,想必遜色許多吧!主辦單位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

其二,可能考量王先生話不多的緣故,主辦單位,還特地安排了兩位口才一流的與談人,在場的聽眾感受不到冷場,而且語句中每每發人省思,受益良多。但個人以為,王先生在演說時所講的內容諸如垃圾、餿水回收種種,是實在的提出一個企業家在深思如何對社會回饋之後,所做出的具體動作,他甚至還希望大家針對他的構想與作法提出討論。但兩位與談人的角色,卻將王先生議題遠遠拋開,去討論「教育」「美學」的議題,我看不出他們的交集究竟在那裡。

在課堂上不值得討論餿水的問題?還是通識核心課程想讓同學具備的能力之中,不包括處理餿水?台灣每年製造垃圾近兩千一百萬噸,如果平鋪在台灣,堆起來達一·七公尺,比大多數人的身高都還高,而台灣的垃圾中只有三%回收,比起歐美日相差甚遠。這些不值得討論嗎?還是大學只適合討論學業、社團、愛情三學分、如何晉身多金產業、如何增加美學概念、如何更有「國民道德」這些空的議題?

如果說,王永慶是大學生心目中最想要對談的對象,我相信那應該是一個原原本本的王永慶,不是經過包裝和修飾的王永慶,最起碼不是一個說不順暢的王永慶。

NO.433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20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6 下午 12:17:45
  • 線上人數: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