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2000/05/22

未來化專欄
為何要探索未來   ■王凱立

知名未來學者托佛勒(Toffler1980)在其知名著作「第三波」(theThirdWave)中認為人類正面臨的是一個有史以來最強烈社會變動和創造性重組的未來。一個新的文明正在崛起,並在我們的生活中成形。它的意義就如同一萬年前農業發明掀起第一波變化;工業革命帶來驚天動地的第二波變化一般;而我們正面對以資訊、知識為主的「第三波」;有人稱之為「資訊時代」、「電子紀元」、「後工業社會」或是「超級工業社會」的來臨。它像是大海的巨浪,來勢洶洶的衝擊著現代化社會,舊的假設、制度、價值思考方式、意識型態、溝通方式都會受到挑戰。

面對這快速變遷的社會所造成的緊張和混亂,我們需要新的技能、態度、甚至道德標準,才能成功的去應付這瞬息萬變的大未來。而未來研究能提供未來可能發生事務的資訊,預先作好接受變化的準備,分辨那些是危機、那些是機會,提供人們面對急劇變遷所需的自信,就如同我們進入一陌生國度手中所握有的地圖,藉由地圖的指引才不致迷失。很多人因缺乏對未來的認知,而無法適應變化的速度,而自我退縮、隨波逐流,更遑論開創符合個人願景的新未來。而未來學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人們熟悉未來可能的事物,瞭解當前的活動對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透過對未來的探討,預先經驗可能的發展,判斷並發掘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以操之在我的主動態度預先去避免或調整,以提昇生活的福祉。

羅勃、甘迺迪曾說:「未來或許不完全在我們視野之內,但也非完全超出控制之外」,人類多少可決定自己的未來,因此,未來學者所關心的不只是被動的預測未來,更是積極的創造未來。誠如蕭伯納所說:「有些人只看眼前存在的事物或現象,然後問為什麼這樣。我則是夢想從未存在的,然後問為什麼不能這樣。」他更言:「一個有理性的人,使自己適應未來;一個不可理喻的人,才會要世界適應自己。因此所有的進步都操在不可理喻的人手裏」。未來不是擺在前面的福地洞天,而是可被創造的東西;到未來的路徑可以透過對未來的瞭解及自己的努力而踏出來。唯有能夠認識未來、適應未來、進而創造自己未來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才有資格談論自己的未來。

托佛勒曾言:「假使我們不能從歷史中獲得教訓,那麼我們將被迫再活一次相同的歷史。但是假使我們不能去改變未來,我們將被迫去忍受未來,並且可能會更糟。」透過未來觀的建立使我們對未來不只是被動的因應,更能預先去反應正在發生、即將發生、或可能發生的變化。改變是生命中不變的事實,面對遽變的未來,一個有抱負的淡江學子不但應培養預見未來變化的能力,並應有創造未來變化的抱負,才能真正的掌握自己的未來。

NO.436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13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