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淡江大學五十週年校慶,在期盼母校持續成長茁壯之餘,喜見張創辦人倡言學校未來發展 (見淡江網路新聞報創刊專訪),其中包括三化影響、S曲線新高和東方哈佛願景、乃至於登彼岸再創淡江佳話等方志,學習感佩之餘不禁激發一些個人臆想。盱衡兩岸局勢變化,本校發展必然與之相繫。個人以為除現有國際化導向外,積極建立本校與大陸高等學府間之夥伴關係亦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如果條件具足,淡江大學成為全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是指日可待的;本校師生亦可立足於彼岸,為華人的新世紀貢獻一己心力。以下謹述個人想法與建議:
1. 積極拓展本校與大陸「211高教工程」重點大學之行政與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兩岸人員互訪、締結姊妹校、交換師生、建立密切的教學、研究合作關係。
2. 俟大陸和我方相互承認學位後,與大陸學府協議,促使大學部交換學生於修滿彼方一定學分後,畢業時可取得兩校學位。本校與大陸學府交流無"稱謂"包袱干擾,此一對等優勢現況應充分運用,掌握交流先機。
3. 藉研究生共同指導機制合作發表論文,建立跨校研究學群,提昇本校在大陸知名度及影響力。我方可選派研究生赴彼岸進修研習,而彼岸人士亦可在本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如此可有效紓解本地研究人力質量沉痾。現階段吸引大陸研究人員來台工作因素大致為1.待遇相對優渥、2.來台遊訪經歷、3.資訊取得便利、4.合作個案人員之學術吸引力。獲邀訪人士可申請國科會或相關單位獎助金,亦可由各項研究、建教案支助其薪資。
4. 本校同仁接受大陸學府邀訪可分短、長期方式進行。短期者宜在不影響學校既有工作下開展;長期訪問者可藉教授長休假期間施行;其中若有未合長休規定者受邀且有意願造訪彼方,可按人事辦法辦理薪敘。上述交流工作除可申請校內補助金額外,亦得向有關機構申請獎助經費以利遂行。
5. 為有效地提昇本校學術地位,應即刻規劃跨系所、跨院的整合性重點學程,以本校綜合大學多元化專業優點,建立各學群內之良好研究合作機制,力求在重點學術領域上有所突破並領先群倫。同時邀請彼方知名學者籌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累積學術聲望,以提昇本校國內外學術地位。
6. 為積極營造有利學術環境,應全面檢討各教學單位現有師資員額與課程安排,依本校中長程發展與重點專業學程規劃重新設計相關課程。研究所相同課程應避免於不同系所重複開授,由各院以共同科目協調單一系所或不同系所輪流開授,多餘學分可提供其他課程使用。研究所碩、博士課程互選機制和學分承認應予彈性化,課程編號可藉起始數碼區隔其專屬性。各教學單位授課學分總數應由其專任師資員額(依合理生師比計算)、教師基本授課時數與基本開課人數等控制因素自動調節,並配合其課程計畫實施,不宜以固定時數限制其發展空間。
7. 另考慮當前台灣人力需求現況與前景,本校各院大學部招生班級和學生名額宜審慎調整,發揮教學成效,善盡社會責任。隨著大學入學制度的變革、新世代人口數的減少,學生擇校除考慮學校名望、興趣、職業出路外,校址所在等種種生活因素亦將為其權衡重點。本校可善用地利優勢,吸引更多高素質大學新生;對各院大學部新生可賦予較多之學習彈性,俟其升入二年級後再依其意願、主客觀條件予以分發至各系所,如此或可提昇學生素質,培養讀書風氣,改善現有入學制度對學生學習乃至生涯規劃的不當限制。
8. 本校組織架構龐雜,不同時空、任務背景下所設立的高重疊性單位是否有必要合併,統一事權,避免資源分散影響機構成長和表現,應可再加以檢討。
個人不才,拋磚引玉。以上所述,或有不成熟、不可行者,各項舉措方案或已有具體規劃乃至執行者,尚祈校內諸先進見諒並予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