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佩維淡水校園報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3月26日中午12時,於I601舉辦教學特優教師教學工作坊,邀請機械系教授楊龍杰以「如何使用實作教具於通識課程」為題,向在座教師分享如何將教具融入課堂,同時引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與參與度。
楊龍杰首先提及,過去作為機械系系主任時,正好面臨通識課程大改革,於是該系在通識課程開設「機械簡史」課程,由他擔任授課教師,起初該堂課以介紹機械歷史為主,然而他發現學生竟然在台下睡成一片,於是便決定改變教學方式,參考「教研合一」的理念,將教學與研究合而為一,以教學的角度切入課堂並得到學生的回饋或創意,從而做為研究參考。「教學過程中一直在嘗試,從最初的無實作、加入一點實作到後來思考,最終以『動態競爭活動』的方式進行」。
楊龍杰以投石器製作為第一步,從講述其中的機械原理,讓每位同學從無到有的設計並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投石器,看似複雜的設計其實僅需要word便能完成,更提供雷射切割機與3D列印機給予學生使用,讓許多學生感到非常驚訝。後來因人數眾多實施教具標準化生產,讓學生們容易拼湊與操作,將難度降到最低。
課程進行中,他發現並不是每位學生對操作都有非常大的興趣,於是改以「動態競爭」方式進行。「動態競爭」係將修課的學生分成4組,每組可容納15至16人,以分工方式進行操作教具、製作簡報還有口頭報告等任務。更安排比賽培養學生們的操作熟練度,輔以簡報答辯增進學術理解,這樣的課堂方式,不僅成功讓學生達到學習成效,更提升對機械操作的興趣,甚至有幾位非理工學院的學生表現突出。楊龍杰表示學生對於課程參與多給予正向回饋,不過也因為教具標準化緣故,會收到認為不公平的意見,後續也會進行調整。
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蔡云瀞對於講座內容感到十分有趣,認為講師的言教合一概念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在課堂安排中會考量對學生的吸引度,以及依照不同學習族群安排不同的驗收方式,使得評分標準不單一化,最後也有筆試測驗,這些都是令人值得參考的教學方式,同時期望自己能夠早日找到適合的課堂進行方式。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80 B
| 更新時間: 2024/04/07
| 點閱: 621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