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映秀、記者謝宇晴淡水校園報導】來校擔任熊貓講座的學者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資訊工程學系教授Dr. Roy Maxion , 11月14日上午10時10分於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以他正進行的「分析鍵盤輸入的資訊數據來作個別化識別的研究」實驗,向在場師生展示在實驗室與現場所蒐集的數據比較,因蒐集設備而產生的「壞資料」,其結果可能導致重大的誤判。他也語重心長的告知大家,這些數據所造成的誤判已影響到使用人臉識別的安全系統、醫學,或者法院判決上。他在最後一張簡報中提醒大家,這些不起眼的資料的重要性,小小的數據可能會產生大的影響,並建議謹慎、正確和仔細地篩選數據:「You may forget a few details...but they won’t forget you.」。
本場講座由土木系邀請,由國際事務副校長陳小雀致詞開場,並與工學院、AI創智學院兼精準健康學院長李宗翰,及工學院各系主任,和滿座的工學院學生全程參與,Roy Maxion以「When the Rubbish Meets the Road: A Lesson About Data」(當垃圾資料的真相揭曉時:資料的大學問)為題分享他的研究心得,並與在場師生進行意見交流。
Roy Maxion在演說中以他的實證研究展示,如何在雙因素身份驗證的行為生物識別系統中發現數據損壞。他以現在大家輸入密碼作為身分識別為例,「我知道你的密碼,我就可以登錄,我可以成為你。但是,如果我必須以與你相同的節奏輸入它,我就無法這樣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2 因素身份驗證:其中一個因素是密碼;另一個因素是您輸入密碼的方式。」他以蹣跚步履走向講台中央,表演「步態」,說明在鍵盤上輸入資料,在研究數據的呈現上也同樣具有「步態」,告訴在場師生:「您在鍵盤上自然而然地做的事情,是一種行為生物識別技術,無法模倣。」
他進一步指出,在我們生活之中,看似不起眼的行為動作,都可以透過生物辨識,作為有用的根據,例如人類指紋、打字節奏、行走時步伐,以上舉例都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系統靈敏度來進行身分驗證。因此,他們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能夠通過他們打字的方式來判斷。他們是否服用了藥物,他們是否度過了美好的一天?他們是否度過了糟糕的一天?疾病趨勢是什麼?他肯定地說:「我們比醫生更了解病人。」
他接著以實驗和現場所蒐集到的資料的比對來說明,「即使 1% 的不好資料,將帶來16%的決策閾值差別」,「即使是最小的數據異常也能使發生令人驚訝的變化。」,而這些小小的數據可能翻轉法院的判決,從無罪變為有罪。
力邀Roy Maxion來校擔任講座的土木系教授范素玲在演講後主持提問,李宗翰、水環系主任蔡孝忠對於資料蒐集方法、經由機器學習是否能模倣人的行為,瞞過生物識別技術?等進行提問與解答。Roy Maxion分享他的實驗室中使用的設備經過非常仔細校準,精確度達到 100 微秒,他以此回答對於數據蒐集的嚴謹態度。至於機器學習雖然能夠輸入相關數據,對於轉化為模仿行為的規格,目前尚未到位,他認為,他所進行的鍵盤輸入研究連輸入者的壓力、心情都能辨識出來,這些都無法經由機器學習模仿。
【潘劭愷淡水校園報導】土木系邀請的熊貓講者,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資訊工程學系(Computer Science)研究教授Dr. Roy Maxion,11月13日上午10時,由工學院院長李宗翰、土木系系主任洪勇善及教授范素玲陪同,分別拜訪校長葛煥昭及董事長張家宜,葛校長及張董事長分別致贈「熊貓獎座」,及印有李奇茂與張炳煌大師的墨寶、淡江校景及校歌歌詞的花瓶作為紀念。
葛校長與張董事長除了對首次來臺的Roy Maxion致上歡迎及感謝之意,同時也說明本校三化教育理念,及創辦人張建邦伉儷舉辧熊貓講座的由來,並就本次演講主題「When the Rubbish Meets the Road: A Lesson About Data」內容進行初步了解。Roy Maxion概要說明自己的學術專長,及目前研究的重點方向,透過分析鍵盤輸入資訊數據,以更準確進行個人化識別。他認為單就鍵盤輸入的資訊數據,似乎不足以識別個人,應需要藉由其他方式如個人敲擊鍵盤頻率及力道等特色進行判讀,方能更準確的進行個人化識別,防止因個人密碼遭竊而造成系統的誤判。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