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菁英金鷹獎由本校已故名譽董事長林添福博士於民國七十六年創設,表揚具有高尚之品德,對國家、社會、人群及母校卓有貢獻之校友。舉辦37屆以來,已有262人獲此殊榮。 今年獲獎之7位校友,含括公職教育政商各界人才,將於校慶慶祝大會上受獎。
#### 賡續AI+SDGs=∞ 智慧引領淨零未來之旅/校長葛煥昭博士
2023年8月1日起,「AI+SDGs=∞」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證,正式成為專屬淡江大學的註冊商標,這無疑是對淡江大學在推動數位轉型及永續發展上的一大肯定。
淡江大學自1950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創辦人張建邦博士提倡的「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的三化教育理念,以達成學術研究、改進教學及增進社會福利為目標,73年來,不管是學術聲望還是研究風氣,一直是私立大學中的翹楚。近年來,受少子女化衝擊,大學永續是我們殫精竭慮的生存議題,淡江大學於2021年正式以「AI+SDGs=∞」為校務發展願景,整合「在地」、「國際」、「智慧」、「未來」4項要素,適巧和三化理念相呼應,足以證明張創辦人的遠見。兩年多來,本校以「SDGs」為核心理念,同時運用「AI技術與雲端服務」做為創新的策略,在同仁的努力推動下,慢慢融入教學、行政各面向。
2020年8月1日淡江大學成立AI創智學院,同年11月7日與台灣微軟簽訂「AI雲端戰略結盟」意向書,藉由微軟提供的AI與雲端服務相關技術,進行校園數位轉型,以MS365及Azure逐步將本校打造為台灣第一所全雲端校園;2022年6月7日與遠傳電信戰略結盟簽署「5G元宇宙淨零碳排校園」意向書,三方共同擘建的「全雲端校園2.0」有效提升校務系統敏捷化與課程資源彈性化,讓資源重新分配至教學與研究,成為催生跨域AI與數位人才的最佳孵化器。
此外,去年8月,本校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擴編為「淨零碳排推動組」(E)、「社會實踐策略組」(S)、「韌性治理規劃組」(G)3組,且將ESG列為校務永續績效指標。今日校慶,淡江大學開國內大專校院之先河,率先導入永續雲,由永續中心、工學院與遠傳進行深度產學融合,轉移遠傳永續雲實作、淨零碳排轉型技術與經驗,結合AI新興科技,培育具備實務經驗的永續人才。同時,本校與台灣微軟、遠傳電信共同籌組SDGs轉型聯盟,以淡江學術能量,融合產業淨零技術與經驗,未來將協助數以萬計校友企業、中小企業淨零轉型,從產學共融走向產業共融。
而今日啟用的淡江永續雲平台,將能即時揭露校園節能、綠電及碳排資訊,以數據分析研擬節能減碳方案,淡江大學努力落實ESG信念,全方位朝向「綠色校園」與「永續發展」目標前進,並宣示於2050年建校百年時,落實100%碳中和,達到淨零校園,邁向國際智慧未來永續雲端大學城。
#### 駕馭智慧金鑰 解鎖永續未來/董事長張家宜博士
淡江大學創校73週年之際,適逢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AI+SDGs=∞」註冊商標,展現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於教育服務之用心。融合在地、國際、智慧、綠色未來要素,導入「AI與雲端」工具,全員參與,凝聚共識,戮力同心,行動永續,持續兩年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躍進。
世界經濟論壇 (WEF)《2023年十大新興科技報告》,從95項科技,評選10項未來五年對世界產生正向影響的突破性技術,涵蓋聊天機器人(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報告亦指出,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企業工作職位需求調查,以生成式AI(44%)最高,人才就業數「AI應用」與「下一代軟體開發」顯著成長。
淡江以培育八大基本素養之跨域人才為理念,自111學年度起開設AI與永續「特色雙塔」課程,陸續與遠傳電信、臺灣微軟等公司合作,發展永續雲平台,打造「5G元宇宙淨零碳排、全雲端智慧校園」。推動SDGs引領淡江人,認識世界趨勢,精進數位學習,探索未來金鑰,藉以銜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30年永續發展教育計畫。
淡江深耕「在地國際、雲端智慧、永續未來」三化理念,積極建構SDGs理念與實務,將淡江人獨特的未來涵養,轉化為知識力量,成為支持社會價值之基石。在全球31萬校友支持之下,承啟優良的淡江文化,往「ESG+AI=∞」目標前進,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成為具韌性共好品牌的永續卓越大學。
#### 經濟能源環境研究 吳再益帶領國內智庫先驅
#### 金句:樂於助人、重情重義、身先表率及飲水思源
【記者蔡怡惠專訪】眼神堅毅、俐落又穩重,是吳再益給人的第一印象,他以嚴謹帶領、擔任國內三大經濟智庫—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一職已15年,也是臺灣氣候變遷與能源永續協會理事長,主持政府多項重要計畫,熟諳國內能源、環境政策與油電價格,在倡導淨零碳排的議題上帶領團隊盡力盡力,堪稱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與經濟規劃之重要推手。
「點滴在心,湧泉以報。」服務社會已超過四十載的吳再益,感謝在求學及就業過程中,曾經提攜他的恩師劉泰英、張紘炬等多位師長與同儕,感謝他們的支持,影響他相當深切,形塑出他如今事必躬親、身先表率及積極進取的性格。
民國62年,考進本校統計系的吳再益,因運動傷害造成嚴重骨折,差點被迫休學。多虧當時就讀企管系的室友林全生,毫不猶豫地扛起照顧他的責任,從協助打理生活大小事,到借他上課筆記,才得以繼續修讀學業。
憶起過往,吳再益感念其無私的奉獻,他說:「因林全生沉穩內斂的性格,使個性外向開朗的自己在潛移默化中,放下玩心專注於學術研究,順利進入管科所碩士班及博士班繼續深造。」兩人就如同管仲與鮑叔牙般,彼此相輔相成,也令他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這個珍貴的道理。
求學期間,吳再益經常自告奮勇,上台將教授教過的課,講給其他同學聽,他說:「樂於助人,才華與知識也會跟著累積。」。曾擔任多位優秀學生的家教,教過的學生涵蓋高中、大學與碩博士各年齡層,對教學的熱情溢於言表,博士畢業後也在本校擔任兼任教師多年。
當年服完兵役後,他向指導教授、當時擔任本校商學院院長劉泰英毛遂自薦,積極爭取面試機會,因其出色的表現與認真的求學態度,從一票公私立大學菁英中脫穎而出,獲得工作資格。此次難得的機會,也使吳再益與劉泰英的緣分延續至今,由學生時代尊敬的師長衍生為職場上的長官,一路上受其照顧與提攜,吳再益也積極培養接班人。
「身為院長不能往後看,目光要一直注視著前方。」吳再益說起一路走來的奮鬥過程,特別分享「重情重義」、「以身作則」及「飲水思源」三項適用於任何地方的人生要領。他解釋,掌舵研究院需要具備良好的處事能力和個人原則,在這個資訊化爆炸的時代,進入社會職場後面臨到的挑戰,遠遠超過書本中學習到的知識,唯有不斷學習及成長,才能順應時代變遷。
吳再益建議同學,在學生時期,應累積人脈資源、挖掘自身能力,「團隊合作勝於單打獨鬥,融入企業文化能使你在職場上更為得心應手!」在未來,吳再益期許自己能繼續網羅各地人才、回饋母校,盡其所能地把裏裏外外的資源發揮到極致,促使台綜院發揚光大。
談起永續議題的進展,吳再益指出:「前人栽樹,後生乘涼。」環境的議題涵蓋範圍廣泛,牽扯到能源、經濟及教育等多面向領域,要想讓環境永續的議題耕植於教育體系,不應只仰賴環境專家的推廣,而是結合上述要點,做全面性的統合與協作。他將環境議題比喻為一個蹺蹺板,其中左邊代表經濟發展,右邊代表環境保護。
臺灣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中,過於偏向經濟層面,吳再益坦白說,環保意識的培育不夠成熟,「如今能否實現兩者的平衡,提升社會對於環境的重視,關鍵在於能源的分配及使用。」面對全球綠色意識的抬頭,政府、企業和校園紛紛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以加強企業及自身的社會形象。吳再益強調,我們生活在科技的時代,應當善用科技的方法來解決環保問題,呼籲大眾應從小地方開始落實,共同節省能源的消耗。
#### 吳秋煌任美國珠寶商會長 回饋社會謀求福祉
#### 金句:培養人脈、關懷弱勢、慷慨贊助
【記者高瑞妤專訪】第三十七屆金鷹獎得主吳秋煌,1972年畢業於本校西洋語文學系英文組(英文系前身),畢業後創立台灣來富麗珠寶公司,任董事長,他說,學語言就是為了能跨足國際做生意,是一個機緣,讓他選擇從事珠寶商,到現今擔任美國Pan Lovely Jewelry公司執行長、自2019年起擔任香港寶石廠商會榮譽會長,2012年起承擔起美國華人珠寶商會會長,法令規定不得連任,中斷2年,因人脈廣闊及優越能力帶領至今。
提及創業經歷,吳秋煌深有體悟,他表示,最初在臺灣創立珠寶公司時,什麼都不懂,一開始只有接觸花蓮的軟玉石,後來發現臺灣的珊瑚,當時觀光客相當多,一次接單的機會,讓他發現中國大陸市場,更喜歡來自印度的硬玉石,「恰逢海峽兩岸開放交流,中國低廉勞動力的衝擊,臺灣人力成本上升,珊瑚來源開發愈少等問題,選擇將目光看向美國市場。」
「到了美國才知道世界這麼大,讓我打開了眼界。」吳秋煌笑呵呵地說,習慣臺灣市場的小規模,到了美國,面對的是比台灣規模更大且進步的國際舞台,只接觸過臺灣玉和珊瑚顯然已經不足,來自世界各地的珠寶玉石,讓人眼花撩亂,橄欖石、碧璽等珠寶,儘管陌生,卻也讓他積極學習,深入認識寶石,看到了更多的商機,他表示:「洞燭機先和長遠打算是商人很重要的能力。」
「唯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才有更多機會學習和進步。」深諳此道的吳秋煌說。他參加過多場大型的珠寶展覽活動,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寶石展覽會「Tucson Gem Show」、拉斯維加斯的「JCK Las Vegas」展覽,或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等區域性展覽,皆有他的身影,吳秋煌認為,參加展覽最大的助益,「在於藉此機會觀摩他人或他國作品的設計,並從中學習,為自己的產品增色。」除了量,他也看重「質」的提升。
而廣結人脈,並與同行建立良好互助關係,吳秋煌擔任美國華人珠寶商會會長時,也充分展現了他的好人緣及統籌能力,「我每年舉辦歲末聯歡晚會時,都會接待兩岸三地的珠寶商將近一千人。」吳秋煌幽默說,除了熱鬧精彩的晚會,他也積極籌辦展覽會,並採取自由意願參加制,因此,人數確定、如何辦理、資金商討等問題,讓腳不沾地的忙碌生活成為了日常。
吳秋煌大方展示他在美國的住所,工作之餘他相當重視家庭,除了春日代表富貴的牡丹盛開外,最大特點便在於他家是蓋在約20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裡,後院則是green 6六號果嶺,這是他特意挑選的,因為「六」在華人文化中有六六大順的美好寓意。他表示,這座高爾夫球埸是老牌高球名將Arnold Palmer設計的,美國總統、名人也曾在此打球呢。
事業成功的他,一直以來不忘回饋社會和母校,關懷弱勢團體、捐款賑災之餘,也贊助了醫療研究、主要的地方活動,對於母校很樂意支持和贊助,如義賣珠寶所得,並慷慨捐贈珠寶給北美校友會,支援各地活動等。也曾在母校舉辦過珠寶義賣,所得直接捐助母校。
生性低調的他,利用回臺灣時間,默默與妻子逛逛這曾經朝夕相處的校園,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宮燈教室和觀音山,他表示以前會和朋友去爬觀音山,或是去淡水戲院看電影,這是讀書時唯一的樂趣。
今年獲選金鷹獎,吳秋煌笑著說,這是他畢業這麼久以來,第一次回來參加校慶典禮,以往因工作忙碌和不喜張揚的性格錯過活動。畢業至今,在華人珠寶行業佔據一席之地的吳秋煌,自信表示:「在我們行業中,人們會先認識我,才認識淡江,我就是那個指標,為淡江爭光。」他認為,在自己的領域專長中發光發熱,便是宣傳母校最好的活招牌。
#### 李廣浩創新產業堅持理念 機運加努力成大業
#### 金句:珍惜每一個朋友、機會、付出,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記者吳映彤專訪】電子工程學系(現電機系)第二屆校友李廣浩,於1983年創立歐格電子,不僅帶領團隊拿下多項國內外專利,也榮獲德國IF、紅點等設計大獎。看著一整面的專利證書及獎狀,他謙虛地笑說「很多事情並非憑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團隊一起努力。」秉持著團隊及堅持的理念,造就了今日的成功。
回想起剛入職場時,李廣浩看見許多不同廠商的電子產品後,默默了解其優缺點,興起了「想要實現自己的產品設計及開發」的想法,加上自身專業與電子相關,在母校所學的專業相當有自信,於是從零件創業起家,再逐步進展到產品的開發與銷售,且能為客戶量身打造適合的產品。
早年李廣浩選擇先開拓美國市場,站穩腳步後,接著再拓展到歐洲等國家,也因為走訪各國,發現每個國家的插座型態、規格、電壓都不同,便開始思考,能針對這些問題,研發出創新產品,並透過自身經驗來構思方向,李廣浩說,在公司舉辦「腦力激盪」比賽,邀集員工分享創意及想法,「能領先市場,開發美式及歐式規格電子保護插接器,更首先發表全球第一款旅行用多國插頭變壓器,榮獲美國發明專利。」
儘管公司規模逐漸壯大,李廣浩仍謙虛地表示:「重要的是機運。」認為自己的努力,剛好跟上了趨勢並堅持下去,才能有今日成績。」想起創業初期,當時臺灣的經濟情況並不樂觀、工業底蘊薄弱,資金及資源取得困難,而公司第一筆生意是中南美洲的客戶,完成交易時要向銀行押匯,需要把單據交給銀行,由銀行貼現支付出口商貨款,但因公司剛起步,加上中南美洲實在太遠了,銀行擔心交易的風險,因此採用託收,最終等待近三個月才拿到貨款。李廣浩說,中間那段日子差點因為資金不足而垮掉。
還有一次是在創業2、3年後,李廣浩為了開拓德國市場,因開發的是新產品,未有先例,德國相當重視安全規範問題,卡了近兩年的時間,為了能順利外銷德國,只能先處理規範問題,透過重重試驗及提供各國相關法規案例,協助官方機構完成VDE安全規範,最終獲得德國方的信任,並通過認證進入德國順利銷售。
「投入並堅持,就會帶來成功。」李廣浩認為每個行業都有需要技術及努力的地方,而其核心特質即為對工作充滿熱情,因為這樣才能激發熱情並認同自己。而當企業經營出成績時,便會去思考提升知名度及永續經營等議題,因此申請了上市公司,不僅在招募優秀人才的機會大增,公司經營也能更穩定。
而在公司剛上市時,李廣浩請當年的同學,電機系教授謝景棠來擔任獨立董事,謝景棠看出電子產業的趨勢,認為可以用獎學金來鼓勵電機系的學生們,而李廣浩則認為回饋可以培育領導人才並達到良善的循環,因此提供獎學金長達20年以上,並每年都回來親自頒獎,公司的門口貼滿了學生們的感謝卡。除此之外,他也對於自己出生及長大的故鄉臺東,做出許多貢獻,不僅在當地的國小、國中、高中提供獎學金,也捐贈了台東的國小運動服裝,讓孩童們能多一點資源。
「認真讀書,用心交友。」想起大學時光,李廣浩分享以前電機系的學生不多,因此大家關係都十分緊密,加上淡江學風自由,教授與學生的相處比起師生,更像學長與學弟,也創造了許多美好回憶,並累積人脈,待出社會後,這些經歷都能化作養分滋潤,讓自己得以更加茁壯。
#### 三種身分追求專業 張義雄既是總裁也是教育家
#### 金句:隨時為未來布局,相信自己,沒有不可能的事!
【賴映秀專訪】精英國際教育集團創辦人張義雄的名片有好幾張,卻無法把他的身分全部說明清楚。
企業家、學生,和教師,三種身分同時在他的生活中交替,成就既是總裁,也是教育家的張義雄:自本校水環系畢業30年以來,企業家的他跨足補教、幼教、托嬰、長者照護、營隊、旅行社事業,創立了擁有全台100個校所的教育集團;學生的他時空交錯的在本校、臺大、政大當學生拿到3個碩士、2個博士;教師的他擔任大學專任特聘教授,陸續指導了30多位碩士完成論文⋯⋯。攤開他的年表,細看這些學經歷,簡直像個超人。
大一入校不到兩個月就在系大會上,舉手提議罷免系學會會長。一舉成功之後,他再度舉手,提名自己當會長候選人,並以4票險勝,打敗大二學姐,當上系學會會長。當你讚嘆驚訝不可思議的時候,他卻認為:「沒什麼不可能的事。」就像在領導近800位員工之餘,他長期在不同學校課堂當學生,同時修2個學位、身兼教師、指導5至7位碩士生,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他卻稀鬆平常,他說:「只有讀書、教書的時候,我可以把手機關掉,不用處理任何事情。」
大學唸水環系,四年成績都低空飛過,畢業後如何能在學術生涯上無往不利?動力何在?他的理由簡單直白:「要在這個領域有專業度,就是要唸博士,去了解最新的趨勢。」「我要跟隨大師,哪怕是最硬的,我還是找他指導。」
憑著這個理念,加上即知即行的性格,讓他一路孜孜不倦的當學生。為了集團的永續經營,他回母校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為了與家長員工溝通,他唸淡江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指導老師是當時校長張家宜,甚至還修了中等教育學程;為了跨足文教事業,他選擇政大教育系博士班,拜教育政策領導的大師秦夢群為指導教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為了走國際化品牌,去唸臺大的EMBA國際企業碩士,選大家公認最硬的台灣策略大師李吉仁當指導教授;為了發展智慧托育,他選擇母校AI第一把交椅資工系特聘教授張志勇,博士論文就是〈智慧托育管理系統設計與實作〉。
到110年,他已經拿到3個碩士、2個博士學位,仍不改其志,繼續攻讀第三、四個博士學位——有感政府走雙語政策,身在教育產業的他,嗅到未來是英語的天下,又再修習第3個博士學位——本校英文系博士班。去年亦成為臺師大「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博士班」新生,為了「在有生之年,要成為全球前十大的教育集團」的心願作準備。
跟著大師學習,「理論用在實務,回頭用我的碩博論文來驗證理論。」張義雄就這樣學無止境的讀下去,不打算停下來。他說,學了心理諮商之後,學會用一、兩個小時聽別人講話,學會溝通、同理、傾聽;八年前開始推智慧托育,拿到資工博士之後,更繼續與淡江合作開發系統,在兩岸、韓國開拓巿場,無人望其項背,儼然「智慧托育之父」;他也在唸EMBA之後,把馬拉松、腳踏車環島帶進了公司,更加注重集團員工的健康。如今,他將永續發展、青銀共創、老幼共學,都納入他的事業藍圖。
「台灣的名校都讀完了,」接下來他開始全球布局。為了搶進東南亞巿場,他把新加坡設定為總部。就像當年舉手的那個小大一,他為自己作了超前部署:「我的下一個博士,是UTD世界知名商學院排名第37位的新加坡管理大學博士。」
#### 雲端科技發展升級陳守正培育專業數位人才
#### 金句: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都在變
【記者陳子涵專訪】1989年畢業於本校電子計算機科學學系(現資工系前身)校友陳守正,榮獲今年金鷹獎,自1995年至2022年進入台灣微軟股份有限公司任職,曾任微軟首席技術與策略長、首席技術與策略長、中心副總經理、顧問以及產品行銷經理等多項職務,目前擔任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投入微軟超過28年,更在資訊產業擁有33年的經歷,對臺灣的資訊產業貢獻良多,更是促進淡江資訊影響力。
在淡江就讀電算系時,陳守正認為,那時個人電腦尚未普及,學習相關知識後,「我認為電腦在未來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希望可以運用所學專業,在電腦科技產業發展,無論是促進成長、降低成本,或推動數位轉型。」這些信念一直伴隨著他,不只在畢業後,在其職業生涯起步時成為主要動力。
進入微軟前,陳守正在前一家公司待了5年,當時工作內容為電腦主機系統,及金融服務應用,因緣際會與台灣微軟有了合作,發現微軟符合自己當時的信念.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微軟欲走入企業端客戶,希望將專業知識產品,簡易操作及普及化,陳守正認定是一個發展機會,在微軟擴充人員時加入。
「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都在變。」陳守正笑著說,現今產業變動快速,資訊業更面臨許多挑戰,如果沒有隨時提升自身能力,以因應現在產業的快速變化,很快會被淘汰。陳守正指出,不該故步自封,定型自己,也認為產業需要與客戶相互學習,微軟的信念是利用科技賦能,幫助產業或人,他認為,堅持、擁有相同的理念,對科技領域有足夠的興趣,便是在這個產業立足的最大原因。
隨著AI發展,陳守正看出雲端智慧資訊產業,仍需要資訊能力,他以數位助理為例,資安、隱私權或假訊息,衍生出來的問題,依舊需要資訊人才解決。現今社會能不能做相對應的改變才是更重要的,如何更有效地學習,善用工具?他相信,這個產業還是擁有許多的可能性,「數位助理的存能提高做事的效率,省下的時間是否創造更多可能性,或提升個人時間的品質,這些都能為這個產業給予更多的發展。」
提到微軟與淡江合作的AI個人數位助理「5C淡小虎」,陳守正感謝母校,參與數位轉型給予高度支持,讓教職員無後顧之憂踏出勇敢的一步,成為「素人開發師」,一起努力開發自行所需的系統,提升行政效率及全校師生與教職員的個人數位力,「讓淡江走在資訊前頭,給予其他學校很好的示範。」
在求學時期,淡江給予陳守正學習上不少的刺激,剛開始許多學習都是第一次接觸,他比較喜歡軟體方面,充分理解自身對此是否興趣相投。他修讀了商管學院的課程,行銷及管理學,也跟著同學參加了烹飪社、音樂性以及自治性社團。
在資訊產業,充實自己把握機會很重要,陳守正認為,應充分學習新知、提升技能,產業變動很快,要適應行業變化,否則就被淘汰。學校教育可以協助學生理解如何與產業對接,幫助適應未來變化,台灣微軟與淡江已實施多年的學生實習計畫,許多實習生畢業後在其他產業發光發熱,學生趁早瞭解這個行業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未來也能再找其他的工作機會,鼓勵學弟妹把握每一個實習機會。
#### 世界前2%科學家 潘正堂下苦功成為開拓者
#### 金句:在年輕的時候投資自己,隨時創新、想像,花時間完成夢想。
【賴映秀、林芸丞專訪】東晉王獻之寫盡七缸水成就了書法大家的夢想,世界前2%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潘正堂當年考研究所的時候,在克難坡下的學生宿舍閉門解題,要求自己一週寫完一支原子筆墨水,最後甚至三、四天就用完一支。當年在這個小閣樓上苦讀留下的「筆塚」,成為他作學問的里程碑。
現任國科會轄下國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掌握臺灣先進真空、前瞻光學與智慧生醫等領域精進核心關鍵技術,潘正堂提到當年苦讀的往事,笑說:「目前為止我還沒遇過像我這種學生。」當年唸本校航空系(航太系前身),大四畢業前規劃跨領域考機械研究所,及錄取率只有1-2%的工程MBA。除了工程數學要考的動力學、材料力學、靜力學、機械設計等主科。還要唸微積分、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苦學有成,他如願考上碩班,也因此練就基本功,後來出了好幾本書。憑著這股衝勁和耐力持續努力,成為傑出的學者。
「書這個東西永遠都讀不完。」潘正堂強調,早期的學習對於未來的成就有著重要的幫助。「趁著年輕時要懂得投資自己。」他認為,進入職場後時間成本將會變得更高。「能越早讀書,而且把書讀得通。投資報酬率是最高的。」
他的學術生涯一路精采,他是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除了是優秀的研究人員,多次獲得國家新創精進續獎,亦為頂尖學者,入選2020、2021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他分享作學問的撇步:「讀書就像是吃圓桌飯,一道菜一道菜進來,沒有什麼好變化的;作研究就是像吃buffet,你得要進去自己拿。」他強調,練基本功扎根基礎能力是必要條件,但關鍵在於要具備豐富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做研究,最重要的要有想像力。」他鼓勵年輕人「成為開拓者而非追隨者,」最後,最重要的還是要下苦功:「花一些時間完成你的夢想。」
回憶流金歲月的淡江時光,在大田寮的宿舍裡,來自環工、化學、大傳各個科系的同學「各自說不同的語言,作不同的夢想。」他也參加社團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提供了很多的跨領域的思考,「我覺得在那一段時間,培養了很多興趣,而且看得很廣,也為日後奠定了相關的基礎,這個真的要感謝淡江。」對於潘正堂來說,獲得金鷹獎的意義非凡,不僅是在學術領域的肯定,還是能夠和企業家、社會領袖們站上同一舞台的榮譽。他特別讚賞淡江大學提供了多元的科系和社團,有助於培養跨領域的知識,擴大他的視野。
地球是圓的,很多事情在繞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初衷。當年雖然沒有唸MBA,現在擔任儀科中心主任要帶領2百多人的團隊,之前為了考研究而苦讀的統計、管理學、經濟學,竟然在他目前組織運作運籌帷幄中,發揮了作用。而當年沒有繼續走航空領域,卻仍對航太熱情未減的他,現在主領的研究群,竟是專門研究生產臺灣高階航太精品的火車頭,福衛5號的太空鏡片即來自於此。對潘正堂來說,發揮專長在學術研究及高科技產業儀器技術上成為開拓者,夢想方酣。
#### 古稀之年仍挑重任 蔡明耀為中日外交貢獻己力
#### 金句:凡事要有準備,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記者陳昀專訪】「一個人的人生成敗不能夠以他的金錢收入、工作性質論斷,應看他這一生是否過得愉快,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貢獻如何。」這是台灣駐日代表處政務副代表蔡明耀,於退休之後接受重任,以古稀之齡,繼續駐日作為促進台日政治、地方交流的居中功臣,他的人生哲學。
蔡明耀於民國60年進入淡江大學日文系就讀,同年九月台灣便退出聯合國,更在隔年與日本斷交,當時很多人選擇不讀外文相關科系,和日本斷交後更離開日文系。他說很慶幸當時的他沒有離開才能在日後進入外交部,作出貢獻。也感謝當時準岳父的條件要求,讓他義無反顧地參加高考,才能順利和大學時期同班同學林玲玉結為連理,訪談中他不只一次的感謝妻子天涯海角的陪伴。
在駐日生涯方面,蔡明耀總是侃侃而談,從2000年起調派東京做僑務工作,之後接政務組長,接受了6年半的磨錬,陸續促成「以短期停留為目的,進入日本可免簽證停留90天」、「台日相互承認駕照」、「日台打工渡假制度」等多項台日友好措施,並與日本國會、地方議員之交誼深厚。他謙虛的表示,這些都是經過很多前人的慘澹經營,並非一夕可成:「我們一點一滴的在工作,外交不是說一天一夜可以促成,只能說我曾經參與過,達成了任務。」而他也強調自1993年多次駐日深耕,持續努力,「只有準備好了,才能在機會來臨的時刻,取得成功。」
談及外交人才的特質和努力之方向,他分析:「駐外人員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巧妙且有效率地溝通解決很重要。任務產生了,我們就要想方設法的去達成。」蔡明耀認為,具備知識、常識和自我意識,且平常就訓練自己靈活運用人際關係和技能很重要。同時,具備愛國的情操、為民服務的熱忱也是必備態度。他笑稱,駐史瓦帝尼王國期間曾被媒體封為「最不像大使的大使」,親民形象深植人心。他的信念:「靠自己努力的效果是有限的,因為人一天就只有24小時。如果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加上自己的力量,完成效率必定事半功倍。」蔡明耀強調,合作必定比自己埋頭苦幹來得有效率,同時,態度保持謙和、權力適度下放,得到的助益更多更廣。
蔡明耀對於宣傳台灣形象、促進台日交流不遺餘力。他認為,台灣各個部會、大使是個團隊,協力把台灣推向能見度更高的國際舞台。然而,台灣有沒有能力協助世界發展更為重要。蔡明耀分享,台灣遊客對日本而言是很重要的觀光收入,在後疫情時代、旅遊解封的現今,我們若能透過國民外交外交促進台日友好,官方和民間一同努力,會是台日交流不可多得的助力。
他提到,台日關係日趨重要,尤其在2016年總統蔡英文就任、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至今,台灣外交處境日益艱難,更需重視台海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對日、美友國的政經關係。因此,蔡明耀提出以下三點對台日關係之看法:一、台灣經濟與科技和日本密不可分,台灣企業除了精進自身技術,也高度依賴日本科技。本土企業應扮演台日關係重要角色。二、若台海戰爭爆發,日美將扮演關鍵性角色。三、台日貿易逆差超過200億,因兩國農業、工業結構之不同形成,台灣如何扭轉情勢是重要的一環。
談及此次獲選「淡江金鷹獎」之獲獎感言,蔡明耀謙虛分享:「很開心也很榮幸,非常謝謝過去師長們的教導及同學的切磋。」同時,他也感謝日本校友會會長楊明珠(現為中央社記者)的推薦,校友處執行長彭春陽的協助及評審委員之青睞,能夠獲得此殊榮,他倍感榮幸。
「一個人再怎麼會賺錢、有成就,若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沒有回饋社會的心,那他的成就也就只有他個人與家庭而已。」蔡明耀引用知名企業家巴菲特的話來勉勵淡江莘莘學子,在社會中汲汲營營、磨練能耐的同時,也別忘了盡己之能回饋社會,在社會中有一席之地之後,也能夠持續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如同已退休卻又臨危受命,仍樂意服務並盡心盡力的蔡明耀,實為淡江學子的一盞明燈。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