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鄧晴淡水校園報導】近年來,論文造假和抄襲案件頻頻出現,究竟研究者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學術?圖書館參考組5月4日下午2時,在圖書館三樓的學習共享區舉辦「精進研究力」系列課程第一場「有趣的研究、積極的倫理」,邀請在具名揭發臺大論文造假事件,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蔡孟利進行分享,現場共30位師生參與。
蔡孟利首先列出5種常見的「不當研究行為」,分別為「蒐集資料程序不當」、「捏造與竄改(變造)研究資料」、「剽竊與抄襲」、「不當之作者定義和不當排名」以及「重複發表與出版研究成就、申請計畫」,更強調論文在書寫時,除了遵循相關規則,更多是學術研究者的職業道德,以及對於知識的尊重程度,「正義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每個人都付得起。」
接著蔡孟利以自身在求學經歷為例,指導教授曾經建議他嘗試跟不同的指導教授做研究,他依照建議經歷了不少實驗室,但後來仍發覺還是原來的比較適合自己。「儘管我是繞了一圈再走回原來的路,但這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是如此,」他建議在場研究生,有機會的話可以體驗不同指導教授或實驗室,因為或許會比現在的狀況更有趣。
最後蔡孟利提醒,若遇指導教授有「忙、懶、硬、陰」等4種狀態的話,千萬要特別注意,因為可能會一步步進入地雷區而不自知,最後自己的苦心研究成果可能付諸流水或為人作嫁,「重要的是,這種狀態還有可能混合出現在同一個指導教授身上,不得不慎!」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NO.1163 A
| 更新時間: 2023/05/07
| 點閱: 67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