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方亭筑淡水校園報導】榮譽學程通識教育課程11月14日下午4時在文學院L303室舉辦文學講座,邀請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項,同時去年以《別送》拿下台灣文學金典大獎的大傳系校友—作家鍾文音,以「飛翔與擱淺‧現實與寫作」為題,分享由早期的向外探索,到步入中年向內剖析的心路歷程,如何以細膩的心思和敏銳的觀察力,寫下對世界的所知所感,並在經歷母親臥病後的衝擊,回歸家庭關係的自省與修復。
講座開場,鍾文音以「青春的浪擲是必須的」,緩緩訴說學生時代屬於淡江的種種回憶:對學業的期待與徬徨、對人際交往的感動與扎心,「大學城若不喧鬧不足以成為青春城」,短短數字帶出對環境多元性的包容與追尋;接著則分享她至世界各國追尋靈感的經歷,用文字表達出的豐沛情感:倫敦車站裡無人傾訴的憂傷、金閣寺悄然矗立的寧靜、巴黎女性主義的自適與蓬勃、三城三戀裡墨西哥的耀眼與熱情、恆河生活中底層的情慾流動及俄羅斯人的冷豔與千年文化藝術底蘊,最終在照料母親的時光裡,以飽滿豐富的姿態,勇敢面對傷痛與孤獨,重返家庭的陪伴。
鍾文音以攝影捕捉一路以來的所見所聞,以文字述說空間變遷下的所感所言,以繪畫抒發心境轉換下的所思所想,她用作品帶領讀者走入文學、走向世界再回歸本心,也提醒在場學生「旅行並非花錢而是累積,運動並非耗能而是蓄能,珍惜年輕有足夠的心力廣交朋友、有足夠的體力在外逗留的時期,開創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最後更鼓勵大家,「文學世界很大,青春的視野應該遼闊,只有勇敢地展翅,世界才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英文三徐芳緯對鍾文音在演講中,說明同質性與異質性與寫作的關聯的部分印象深刻,「寫作需寫出同質性的經驗,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時融入獨特的見解與眼光,產生文學作品的異質性,塑造自我的風格」,比較容易凸顯自己的作品,有機會的話要試試看。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54 A
| 更新時間: 2022/11/19
| 點閱: 1156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