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銪晟專訪】「重要的是並非學了多少,而是所學有無用處。」獲得教學特優教師榮銜的林佩蒨,很在意學生學習的反應,會不會處理資料、會不會用模型?不是只有考試,要能好好運用各種技能,隨時做中學。
學期中遇到疫情,學生透過線上做報告,找到實證數據,畫成圖表,製成影片與海報,報告時能看圖說故事,林佩蒨教同學們,對研究主題的地理位置、人口研究、產業結構、總體經濟狀況,「現在學知識也需要學技能,展現在報告上,才是真正的應用。」如果能學習動畫或其他APP加入更好,符合年輕世代圖像學習。林佩蒨笑著說,有學生反饋,花在學習製作動畫上的時間,比花在讀經濟學還來得多。如同華麗大冒險。
課堂上可能會遇到昏昏欲睡的學生、放棄未出席的學生,林佩蒨提出看法,也許學生志向並不在此,另有學生在課堂積極舉手發言,但考試成績並不理想,可能在紙筆評比中,未能反映學生程度。師長們需要開另外一扇窗,學生們自主討論,或合作,或站台報告,或動手蒐集資料分析,這些表現也是不容小覷的。即使考試不理想,但反映出學生的積極與努力,不讓他們喪失學習的樂趣。她也常在課堂上辦比賽,刺激學生們的好勝心,激勵學習動力。
在多年教學經驗中,林佩蒨提到,曾有學生給她的反思深植心中,她曾遇過18歲剛進大一,經學校健康檢查卻發現得了癌症的同學,其實人生無常,對一般年輕學子而言,學習的機會太唾手可得,若是機會沒了呢?這種想法會改變自己,也能適度引起同學思考。那位生病學生曾向她說,雖然需要治療,但他更想來學校上課,林佩蒨在他身上感受不到驚慌,即使病痛坐著都難受,甚至治療中嚴重脫髮,仍到班上課,因著他的正向學習,林佩蒨激勵班上其他同學們。那位學生因治療過程太曲折,後來還是選擇休學,最後學生的媽媽來校辦理退學,才知孩子過世了。
她思考,也許學生們在課堂上表現出厭學或是無動力,可能是身不由己、有其他更想做的事。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人最想做甚麼呢?林佩蒨提到,在教學上應傾聽學生們的想法,有的學生很珍惜學習機會。從教學上,更希望同學們可以學習好技能,像是修圖、簡報、剪影片、寫文案,掌握好也可以維生,因為這個世代機會很多,出路廣泛,並不限於過往的朝九晚五。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49 B
| 更新時間: 2022/10/02
| 點閱: 79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