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話題人物 2022/05/21

【校園話題人物】建築碩三林宏恩 以日常觀察轉化多元創作發想

【記者林靖諺專訪】「我習慣把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問題,運用設計的方式去解決。」建築碩三林宏恩透過日常觀察與生活經驗,創造許多獨特風格的作品,並獲得「第四屆康提藝術與跨領域設計競賽」最佳環境設計獎、最佳設計獎、創新獎、「2020立邦亞洲青年設計師大獎賽」金牌等諸多獎項,2022年更榮獲臺灣建築學會所頒發的多項獎學金。林宏恩表示,「獲獎初期很感動,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有回報,後來就以平常心面對,相信只要盡力追求進步,成果自然就會來。」

林宏恩長期涉獵多種領域,關注方向從地方文化、社會議題與設計理論、藝術等,並以此轉化為多元創作的養分。他提到,每項設計的發想,都是從平日的觀察產生,當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的不方便或是會造成使用者困擾的設計,就會開始思考該如何改善。例如2022年「五股夏綠地藝術設置品設計案競賽」,從新北市政府想改變當地垃圾山形象的概念出發,林宏恩設計出「溫.晴之翼」裝置藝術,以翅膀呈現展翅高飛的期望,「希望能讓這片過去令人想遠離的土地,翻轉成貼近人們的公園綠地。」

參加過許多比賽的他,都是透過網路蒐集並彙整資料,林宏恩希望能善用精力最盛的學生時期,把握每份資源。他提及在臺南就讀大學時,有個超過百年的魚市場,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在聲援抗議後,他開始關注環境問題,「我想守護環境和人文歷史,過去所留下的文化,不可以被現代化抹平。」

除了觀察周遭環境,林宏恩也喜歡看展與聽演講,培養創意發想。他曾跟著劉欣蓉老師參與臺東縣美麗灣拆除案,「拆除一棟建築物,必須要有意義的拆,所以當時參考柏林圍牆的拆除方式,以藝術策展模式進行。」藉由藝術的介入讓拆除不只是拆除,並翻轉傳統拆除的想法,透過展覽讓更多人了解美麗灣的爭議緣由與事件脈絡,讓大眾更重視公共環境與社會議題。因此當拆除到一個程度時,接著裝置藝術、塗鴉藝術、攝影展等不同藝術與展覽形式,讓不同藝術家進駐,在拆除建築物的同時更創造人流,吸引更多人關注。

林宏恩的作品非常多元,包括攝影、建築、設計三項興趣,2021年舉辦「顯影劑影像攝影展」,今年8月將在高雄市On The Road影像空間舉辦聯展,展現長時間累積的各類型創作。他感謝家人給予的自由發展,「他們從不限制我一定要做什麼,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因此他也習慣獨自探索,雖然耗費較多時間,但透過自己的思考系統和經驗,早已產出專屬自己的學習方式。

對於未來,林宏恩期許自己能在不同領域持續創作,他提及大學時期的畢業設計老師郭一勤曾說:「做每件事都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必須讓自己沒有後路,才能心無旁騖地勇往直前。」因此,他將把握現有的每個資源,更積極的學習,每次創作,都告訴自己「不要受到侷限」。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43 B | 更新時間: 2022/05/21 | 點閱: 1419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 上午 12:22:06
  • 線上人數: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