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子靖淡水校園報導】學務處衛生保健組3月29日中午12時在HC305舉辦「乳癌的診斷治療與預防」講座,邀請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主講,吸引近60人到場聆聽。
在進入正題前,鄧仲仁以統一發票中獎率頗低為開頭,帶出臺灣婦女罹患乳癌的終生累積發生風險是7.5%,每14位女性就有1位罹患乳癌,乳癌的「中獎」機率是中統一發票六獎的25倍。
鄧仲仁說明,乳癌是好發於45-60歲女性乳房的癌症,乳癌前期常見症狀包括乳房無痛性硬塊持續地變大、乳頭有長期性皮膚搔癢或溼疹樣糜爛、乳房皮膚傷口長久不癒合等,約有60%的病人是摸到硬塊才就醫。他建議女性可以養成生理期後一週檢查乳房的習慣,面對鏡子把雙手舉高觀察兩邊形狀是否對稱,皮膚是否有異常腫脹或潰爛,也要觀察內衣有沒有沾黏分泌物,若有異常狀況就要及早就醫作進一步檢查。
鄧仲仁表示,診斷乳房相關病症是乳房外科或一般外科,而非婦產科,並且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開始,除了定期自我檢查,也要更注意飲食及運動,減少脂肪攝取,以降低荷爾蒙受刺激而誘發病症,如果家族二等親有患病,就需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最後,參與者積極發問有關乳癌預防及手術後復發機率等問題。鄧仲仁也提醒,民眾可以善用國民健康署的免費檢查方案,45至69歲女性,每2年可以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30歲起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除了自己要定期檢查,也多提醒身邊適齡的女性做好預防」。
歐研所碩一韋家欣分享,以前在通識課程有提及乳癌的話題,透過本次演講對乳癌有更深入的了解,醫師分享的病患照片讓她破除癌症只長在身體裡的刻板印象,原來癌症也會蔓延到皮膚上造成表面傷口,甚至會有傷口體臭等問題,以後會更留意自己的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降低生病的機會。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
NO.1140 B
| 更新時間: 2022/04/10
| 點閱: 150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