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讀書人導讀 2021/12/26

數位監控的《透明社會》

書名:透明社會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作者:韓炳哲

原文作者:Byung-chul Han

譯者: 管中琪

出版社:大塊文化

ISBN:9789865406363

導讀/德文系副教授 林郁嫺

數位科技的進步,讓知識變得可接近,任何人隨時都可以取得任何資訊,尤其今日在公共論述中,「透明」一詞是現代秩序中常見的口號。但是否數位科技,假借著民主制度的外衣,創造一種全面圍堵並即時監控的錯覺?「透明」的要求,實則帶來的是「知識的壟斷」、「權利受限、濫用」與「情感被剝奪」,而讓我們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而成為可見性的奴隸?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透明社會》所言,21世紀我們進入全新非透視的「數位環形監獄」,大數據演算法非透視的照透,從四面八方,甚至從每個人那裡,把人照得透亮。

過去18世紀,公開的景觀是象徵權力的機制,例如人們觀看公開處決,展現了君主時代不容挑戰的威嚴,在這個時代對抗「透明社會」的理念,強調的是揭露極權主義的表象與欺騙。而19世紀,政治典範從「威權社會」轉移至「規訓社會」,英國哲學家邊沁設計的「環形監獄」,以監視者置於建築物中心,透過一扇透明的門監控被關著的囚犯,而環繞的囚犯則無法透視外部、彼此隔離,藉此達到不斷受監看的錯覺為設計,全景敞視的視覺邏輯,不再是雜多觀看著單一,而是單一看著雜多。權力也從中央集權轉移至各種機關的分佈,例如:「規訓社會」當時設立的監獄、醫院、學校、工廠、精神病院、軍營。規訓機構的規範、體制讓治理對象透明。而今日數位科技建立的「透明社會」,在韓炳哲筆下的解讀,早已不同於「規訓社會」,因為新的社會拆除了各種機構與制度間的藩籬,如數位化讓一切成為彼此流動、可互通的代碼,換言之,數位科技讓社會發展成為一座監獄,沒有監獄之外的東西,它就是全部,不分外部與內部。

今日的「透明社會」等同於「監控社會」,而這種「監控社會」的形成是出於人的一種自發、主動性而成,乃至於我們無法察覺,我們早已深受監控。透過觀察韓炳哲在《透明社會》所描述,權力在不同時期的典範轉移,「透明」一詞的定義早已大相徑庭,這正也是今日我們所處的迷思,當我們認為數位科技讓一切「透明」化,殊不知我們已身處險境。資訊的大爆炸,讓一切的「知」都成為「可能」,然而這樣的「肯定社會」,排除了一切的否定,因為只有當溝通和訊息排除異質性的言論,一切才會變得順暢、流通與透明,但這種透明是一個排除「他者的世界」,不過當認知排除他者,也就是沒有了對立面後,概念還存有意義嗎?如果說透明社會是一種全面性的同化,因此主體再也不需要屈服於任何外部的權力,但這不代表暴力的消失,因為當透明排除了他者,人在任何地方都看到自己,在政治上,就容易淪為極權主義。此外,「透明社會」也是一種「展示社會」,因為每個主體都是自己的廣告客體,衡量一切的標準的則透過展示價值而定。而展示社會也同時是一種「色情社會」,因為當商品展示後,這一切都會向外揭穿、暴露、裸露。過度的展示與(被)揭穿,將人物化成一種商品,展示與曝光也導致自我剝削。最後,「透明社會」讓昔日「規訓社會」中的「服從主體」,轉變成「功績主體」,人們不停的自我曝光、自我強迫、自我剝削,以致注定過勞。

從「規訓社會」到「數位監控社會」的典範轉移,即是思考今日我們何以作為主體存在於社會。由於我們過分依賴數位媒體,當一切事實被數據量化,一切成為可預測後,自我優化所帶來的效果,誠如韓炳哲強調的「肯定社會」,我們再也無法成為主體,而再也沒有以我們主體為主相對的客體,數位變遷的過程顯然,過去倚靠否定來界定概念的方式已不適用,而以何種方式重新取得概念認知,尤其數位網路虛擬的拓樸結構,成為數位監控社會的一大挑戰。而面對數位監控社會中,所謂演算法則的系統暴力,一種強制性的要求,解構過去我們曾在「規訓社會」不斷強調的「主權獨立」,今日隨著數位系統操控漸漸破壞了公共空間,如同韓炳哲「加速社會」提及,並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如何於轉變的社會形態下,形塑「社會的集體意識」以及「個人權力」連結成為另一項課題。最後,當數位監控社會走入「精神政治」時代,意即數位科技從規訓時代過去被動監控走向主動的、精神上的操控,如今日是否我們在這樣的條件下,過度勞動和追求績效、甚至自我剝削,「透明社會」的最終帶來的自由實際上是約束及壓力,數位監控社會剝奪了個體的空間與自主性,當未來我們習慣用「否定」作為反抗透明的「肯定社會」時,是否代表我們將面臨活在反型(自由與監控、自我優化與自我剝奪、功績與自身攻擊)的災難性社會。

韓炳哲《透明社會》一書中,以批判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假性理想作為論點依據,提供讀者對於數位科技建立堪稱「透明」的資訊領域、公民政治體系與自由個人生活等議題,重新審思,並破除今日大家對於數位化強調一切「透明」此種認知的謬誤。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SDG17夥伴關係

NO.1135 B | 更新時間: 2024/09/09 | 點閱: 1255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4 下午 04:39:15
  • 線上人數: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