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聞 2021/12/12

張文瀚解讀攝影藝術呈現

【記者鍾子靖淡水校園報導】研究發展處11月27日及12月4日,於達文西樂創基地舉辦攝影課程,邀請臺北榮總攝影師張文瀚,講解如何閱讀當代攝影作品,透過分析經典的藝術照片,讓大家理解攝影作品背後的創作動機與意義,從而更明白隱藏其後的意涵。

「學過攝影的人都會覺得構圖很重要,但其實它並不重要。」張文瀚以一句顛覆攝影常規的話為引,隨後展示一張名為《萊茵河2號(Rhein II)》的照片,圖中上半是灰色的天空、下半是河和草地交錯的平行線,「這張照片原圖賣了四百三十萬美金」一張看起來普通不過的照片,卻價值幾百萬美元,參與者均露出疑惑的表情,張文瀚請大家猜測照片的拍攝動機,有人猜是表達和平,也有人表示是動靜間的對比,揭曉出來的答案,卻是攝影師以人為的方式把人造景觀去除,以表達對自然的想法。接著張文瀚說明國外藝術作品的販售過程,表示國外都會有專業的藝術評審估價,他們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並看過作品後,就會為藝術品訂價,其後有專人聯絡有興趣的收藏家購買,所以每個作品都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張文瀚一再強調,創作動機必須要是客觀事實,「動機夠客觀,才能讓每個讀者產生主觀想法」,隨後他以多張照片為例,讓同學練習如何了解攝影動機,邀請每個人說出自己的想法,接著說明「影像的思辨能力和審美素養,都是練習而成的,多看別人作品就會懂得怎麼分析。」張文瀚也比較東西方思考方式的差異,也會影響拍攝動機,如東方傾向用較主觀的形容作為創作動機,而西方則較常以客觀事實作為動機。

最後,張文瀚播放John Cage的音樂作品〈4分33秒〉,一首沒有任何音符的樂曲演奏,表達他對藝術的想法「這個曲目沒有任何演奏聲音,它依然是一個完整表演,只要有動機就會讓閱聽人產生思考。」英文系林敘如老師分享,因為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藝術是情緒或感性的表達」,這次課程開發了用理性去看藝術的角度,經過課程中的討論,也更了解如何從創作背景去了解作品。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34 B | 更新時間: 2021/12/12 | 點閱: 947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5 下午 10:50:13
  • 線上人數: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