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亭妤專訪】「從小生活在客語環境,加上老師的用心栽培,若沒有得到好成績,總覺得對不起這些條件。」劉妙怡淡淡的說出這段話,她談吐間充滿信心,然而,這些自信都源自於她的自我要求與堅持不懈。
109年12月劉妙怡參加教育部全國客語朗讀競賽,獲社會組特優。出生於新竹的她,周遭有許多會說客語的人,就讀國小時,因個性活潑且勇於表現,被致力傳承客語的范純燕老師挖掘,從此引領她進入客語的舞臺。也因為范純燕的栽培,劉妙怡參與過舞臺劇、演講、朗讀、打堋頭等活動,均獲得優異成績。
劉妙怡認為,客語有一種特別的咬字,腔調之重甚至會影響到國語、閩南語,因此基礎練習和長期使用是很重要的。她分享練習心得,若能掌握客語中「我」與「頭」這兩個單字的發音,較能練就出道地的客語口音。
上大學走出客語環境後,使用客語的機會變少。劉妙怡發現,很多道地的用語及客家人說話的習慣都逐漸消失,這在準備比賽時才重新拾起過往的水平。這次的比賽,其他得獎人幾乎都是四十歲以上,當問到會不會對此感到壓力時,劉妙怡說出一個特別的想法:「其實,我更怕遇見年紀相仿的人,因為在社會組裡,年輕就是一個特色,更容易給評審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劉妙怡的講述中,鮮少有關於失敗的經驗,忘詞次數寥寥可數,更多的是自信,獲獎經驗也時常保持在前三名。但是,她也曾在國中時陷入為期兩年的低潮期,當時雖然被選上縣代表隊,接受種子選手的培訓,卻一直未被選為代表選手。對此,她並沒有失去信心,而是理性分析,「每個人適合的唸法都不同,沒被選上,只是代表這個方法不適合我。」
最後,談到對未來的展望,劉妙怡期許能繼續在舞臺上展現自我,目前在學校裡有參加實驗劇團,但出社會後,機會需要自己去尋找。因為喜歡走上舞臺的自己,因此最終目標不會止步於業餘的劇場,她期許自己能從客家電臺、劇場一路走向非客語領域,開拓更寬闊的舞臺。
本報導連結
#SDG4優質教育
NO.1123 B
| 更新時間: 2021/06/07
| 點閱: 955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