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提供
國小五年級時,爸媽離婚了,唯一的孩子小毅跟著媽媽生活至今。十多年來,媽媽提供滿滿的物質資源,對小毅百般呵護,母子兩人常互訴心事,媽媽總說著獨自撫養孩子有多辛苦、承受多少壓力,並告訴小毅要用功唸書,未來找個好工作、出人頭地!爭氣的小毅,如媽媽期盼地考上商學院,為了求學而在外租屋生活。
見不到孩子的媽媽時常傳訊息詢問近況,也常表達希望小毅能回家陪伴,原先小毅不以為意,但隨著課業與社團活動增加,他開始感到難以負荷媽媽的關心,加上透過各式活動探索,越來越發覺自己對設計領域深感興趣,不僅投注大量心力,更在繪畫競賽中頻頻得獎、獲得讚賞,小毅心中渴望的職涯方向,和媽媽的期待越來越不相同,當電話那頭媽媽叮嚀著:「多花心思在功課上,畢業後去大公司上班,快升個組長、經理啊!」小毅沈默不語,覺得有些無力,漸漸不想和媽媽聯絡,變得已讀不回或回個貼圖應付了事。
說不出口的無力感,是怎麼了?
小毅承接了許多媽媽的情緒與期望,雖感受到強烈的連結和歸屬,但卻已是過度負荷,而逐漸產生無力,甚至有被情緒勒索的排斥感。
從家庭發展歷程來看,孩子成年將邁向獨立,去建立與擁有自己的生活,家庭則邁入空巢期,父母卸下親職角色,回歸夫妻角色、兩人生活,而若夫或妻一方不在,則回到個人身上、過自己的生活。然而,華人文化下,最難卸除的就是父母的職責,對成年子女常過度干涉;同時成年子女也可能會有某些行為,允許父母持續干涉,如:做決定時三心二意,或不斷問父母意見,彷彿在邀請他人來為自己做決定,父母也就理所當然地干涉,雙方共構了界限不清、緊密得令人難受的關係。
而在個人成長的角度,每個人都有「情緒獨立」的成長任務,當父母情緒不夠獨立,無法承受與孩子分離帶來的傷心寂寞,可能使得孩子犧牲成長,陪伴在側;身為孩子的你,若也想著「我一個人會很孤單」,有失了根的感覺,便和父母一樣陷入情緒依賴,雙方成了「共生關係」,好似兩株相互糾纏的藤蔓,即使痛苦萬分,卻又難分難捨。
太過黏膩的共生狀態,讓人無法獨立,像隻飛不出巢的鳥,無力又抑鬱地待在巢穴裡,漸漸感受到自身生命力的萎縮,也可能持續積累著對彼此的怨氣和怒氣,在壓抑不了的那天,滿腔的怨懟爆發,沉重地傷害親子關係。
三步驟為關係設立界限
親愛的,你和小毅一樣,從小就不自覺承接許多情緒和責任嗎?甚至是那些大人自己都無法忍受或消化的情緒?你需要的,是學習設立關係界限。
第一步,覺察你的思維反應
當接到爸媽關心的訊息、訴苦或訴說期待的電話時,你的反應是什麼呢?之所以被情緒勒索,往往是因你內心也在責備自己,自己成為難以拒絕他人、向他人吐露真實想法的幫兇,而這些自我苛責的思維反應,需要被你看見、指認出來,像是你可能有「媽媽其實很可憐,我怎麼還能讓她難過?那太不孝了!只能聽話,不然怎麼辦?」這樣自我批評、無助又無望的思維運作著。
第二步,回到你的內在渴望
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渴望什麼樣的未來?什麼樣的關係?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對從小不斷被灌輸父母觀念的孩子而言,擁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是很困難的,通常第一時間就會遭受自己或他人的指責,而傾向做以往習慣也能做的-壓抑心聲,只為了讓旁人快樂,所以你需要刻意練習,有意識地將目光轉移回自己身上,慢慢地釐清和肯定自己的渴望,不再只符合他人期待,或安撫他人情緒。
第三步,創造新的關係模式
當覺察到思維反應出現自我批判時,請告訴自己「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就如小毅不需要也無法成為母親情緒的照顧者。當你清楚你的內在渴望、認可自己的想法感受,甚至承認自己的限制時,你可以這樣對父母說:「您一直是我最愛、最重視的家人,但成年後我需要承擔自我成長的責任,發展我的職涯與交友圈,而您是我最穩固的後盾,您的支持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您可以祝福我的人生、支持我的決定嗎?」傳達你希望怎麼被對待,開啟和父母的對話,一起放下已不合時宜的互動,建立新的關係連結模式。
在設立關係界限的歷程中,可能誘發關係衝突、矛盾、自我否定、內在深層的罪惡或羞愧感等,若有需要,請讓心理諮商專業人員協助與陪伴你喔!祝福你,在設立關係界限後,讓親子關係成為你成長路上的滋養,使你更加活出內在渴望、活成你自己。
本報導連結
#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
#SDG4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