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宜美淡水校園報導】「把設計帶到生活,把空間提供學生」,「學教,關於未來,面對複雜系統,我們就一個一個解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10月22日邀請課程所(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以身為2019大學社會責任「淡水好生活-學習型城鄉建構」計畫主持人的身分分享相關經歷,約50人參與。
黃瑞茂說明,最初他以「城市博物館」為構想,希望結合各個科系的專業,用不同的面向融入地方。接著從「食、衣、住、行」的角度切入,分別介紹近年的成果。「食」,食藝在淡水,今年從食安關鍵字,和USR合作走訪淡水,舉辦與居民合作說明會進行食譜構想並且用海報的形式發表成果;「衣」,與課程所教授陳麗華、副教授張月霞的課程合作,舉辦「世界公民教育工作坊」,從了解一件衣服、重新縫製最後進行走秀發表會;「住」,讓建築系同學發想設計並結合專業,創造符合現代居住空間;「行」,不限於交通,流動和移動在生活當中,從物聯網的資訊流動到碳循環各面向進行發想和討論。黃瑞茂指出:「設計思考只是一種指標作用,引導推進的關鍵是知識進展本身。」學校要有教學基礎設施的心態,且要教導學生學會與真實對話。
設計是什麼?黃瑞茂話鋒一轉,回到根本問題所在。「設計是從能夠解決問題的觀點出發,再到運用友善環境的設計與生態的對話。」他認為社會設計是對科技的反思,關注可負擔之經濟、維持可持續的發展,同時對科技敏感。設計不再是專業和形式所獨享,而是面對生活世界的處境,透過「提問」、「解釋」、「再現」,一步步用課程設計達到重「理解」的學習。「過去幾年的跌跌撞撞,我每個時期想做的事物都不一樣。」黃瑞茂表示,教學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今年將從社群的角度思考,從「物的循環」的概念出發,運用「社會設計」及「社會創新」的方式,就地取材、將就著用、資源重組,就地拼裝和隨創,達到「共生」的效果。
最後現場針對「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們普遍存在「希望學生好好運用課程所學,甚至有所突破,卻又擔心突破後是否合理」的矛盾心態,不過「放得開手,讓學生有更多空間」或許能讓他們更有收穫。西班牙語系副教授林惠瑛感慨地說,聆聽完講座後,對於如何放開手讓學生發揮這點特別有感觸,「這的確是身為教師本身的一大課題,我會認真思考,希望能夠找出最合適的方式。」
NO.1112 B
| 更新時間: 2020/10/25
| 點閱: 823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