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婕淩,圖/陳麗華提供、本報資料)
教學現場
課程與教育研究所教授陳麗華說明,未來的教學設計趨勢是以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其中一個關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去操作、探究、思考,與他們的生活相結合,在最後階段將其所學內涵表現出來,進行實踐。因此她嘗試讓修讀「課程設計與發展」這門課的研究生,從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設計,轉化為「學習者中心及素養導向」的UbD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計畫動機
以前的教案設計,思維以教學者為出發,譬如說在設計一段英文教案時,先模擬師生問答,老師該問什麼問題,學生應該會怎麼回答,教學過程按事先的規劃進行。而UbD是「以終為始」,先設想學生在學習之後展現某種行為、能力作為成果依據來說明是否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後,再反過來設計教學歷程。這種教學方法不是直接給予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主動找到答案,更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去理解,引發學生思考與價值判斷,產生改善的實踐行動。
計畫主題
這種素養導向課程設計顛覆傳統老師上課運用模式,是目前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幫助學子用實作的方式和角度去理解內容,即使是理解起來很困難的世界公民教育,對幼稚園、中小學生而言都能輕鬆學會。
也許我們會認為世界公民教育是大學生的課業,陳麗華舉例課程所碩二范惠美,去年以國小生為學習者中心製作教案—「讓世界變得更好,『棕櫚油』你決定」,這套教案基礎的大概念是人類的消費行為會對環境發展造成影響。棕櫚油的應用範圍廣,可帶來經濟效益,不論在清潔劑、肥皂、或者食品等,都可見棕櫚油的蹤跡;棕櫚樹易於栽培,東南亞、印尼或馬來西亞當地人選擇燒掉雨林改種植棕櫚樹,造成永續生態的破壞;產製棕櫚油的過程,也帶來剝削勞工、掠奪土地等問題。教案中先讓小朋友認識棕櫚油,再帶入環境保護的概念,對這個議題有進一步的認識,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如購物前的理性思考;選擇友善地球的環境產品等,以達到學習目的,這種公民議題以UbD的模式進行,就能讓孩子們實際探究原因,理解課程意義,達到教學目的。
研究目的
陳麗華期望能夠幫助學生在設計教案的過程,構思出符合素養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但「UbD課程設計是比較新的想法,連我都不太熟悉」,所以她也會跟同事、研究生一起實際操作、設計課程,在親自參與過後,就能知道學生構思上的盲點及遭遇困難之處,清楚掌握設計模式後給予修正方向。過去教案設計是先設定目標、再設計活動,然後進行評量,現在則運用以終為始導向,這對於受傳統教師培育的課程所學生而言還是相當不容易。
研究方法
陳麗華以「UbD階段一、UbD階段二、UbD階段三到UbD方案試教」4個行動循環的方式,透過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研究步驟,探討在每個循環中研究生學習情形、KPI達標程度、對下一階段的反饋與啟示。在學生們去試教的時候,邀請2至4位教授及退休校長進行觀課,並做成記錄表,給予學生相應的輔導、諮詢。學生要接受反饋,完成教師試教回饋的反思表,再回到課堂上報告跟分享,而同時同學之間也會給予建議及回饋,利用「授課」、「觀課」、「議課」,協助教學者進行省思。
教學成果
而此計畫最終結果是:輔導研究生設計出全球議題的UbD教案共14套,其中「讓世界變得更好,『棕櫚油』你決定」參加全國性國際教育主題國小組徵選,獲得優選獎;還有3套教案繼續發展為碩士論文計畫,目前正在撰寫中;除此之外,此計畫也隨著研究時程推進,產出3個版本的本土化UbD設計模板與示例,以作為後續「課程設計與發展」這門課之教學使用,也可以提供觀摩、推廣之用。
創新未來
陳麗華在課堂上讓學生設計教案時,都能以學習者為中心,更呼應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政策,「學生也許能夠設計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案,然而在他們試教課堂進行十多分鐘後,又會變成以教師為本位,開始自己講述、自己給答案。」學生並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思維。他們知道應該要這麼做,但實際操作上卻有落差。另外透過觀課記錄表、教師試教回饋的反思表僅針對一堂課而已。
陳麗華表示:「授課者的心智模式從授課者中心要轉換成學習者中心不太容易,這是需要長時間的觀課、討論、反省、再嘗試的循環過程,一份計畫是沒辦法解決所有問題。會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逐漸完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未來要處理的課題。」她表示,這個問題在於教師的教學樣態,應發展為另一門課,整學期都在進行反思,錄下學生自己授課的過程,觀察錄影,再由教授、退休校長給予指導、回饋,以協助同學,而學生們也能從中建立出自己的反思模式。
Profiles
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陳麗華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博士
107學年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名稱:新酒裝新瓶—聚焦於素養導向與學習者中心的UbD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經歷:
1. 美國 University of Maryland 訪問學者
2. 美國George Masion University 訪問學者
3.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課程所所長、課程中心主任、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