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欣倪淡水校園報導】航太系於12日在守謙國際會議中心有蓮廳舉行熊貓講座,邀請美國許爾斯院士前來介紹小行星的形成、類型,分享過去執行過的探測專案、報告現及未來規劃,約400人到場聆聽。
許爾斯從科學上對小行星的形成理論開始介紹,並展示一些科學家的模擬,與現今存在的小行星類型做比較,確認該理論可信度,由於小行星形成過程的多樣性,造成許多不同類型,某些小行星在未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傷害,所以更要認識它,包括未來資源利用、或設法排除對地球的傷害。
航太系副教授蕭富元分享:「邀請到主持小行星計劃的學者到校演講,接受同學提問,是很難得的機會。同學的反應相當熱烈,觸發他們進一步的研究。」助理教授汪愷悌說,此次演講提升了師生們對太空任務的認識及眼界。
航太四林家弘說:「之前不了解為要何對小星體做採樣研究,透過演講才知藉由研究小行星的成分、微生物體的生存,可以推估地球未生成前太陽系的架構跟狀態,人類在對未知的宇宙有美好幻想的同時,依然能取得有力的科學證據實證。」
航太碩二周柏文分享:「演講聚焦於小行星的最新發現,有時掠過地球周邊,偶爾也會墜落、撞擊地表,或給地球生命帶來災害性後果。每一顆小行星都擁有自己的重力場,衛星亦會受到重力場拉扯而影響軌道路徑,擴展了我的太空知識。」
(責任編輯/郭萱之)
NO.1096 B
| 更新時間: 2019/12/08
| 點閱: 1080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