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橋 2001/12/03

遇見自己的心
\諮輔組汪敏慧

當情人喃喃地問你:「你到底要什麼?」時,你怎麼回答,有時候我們好像可以很快地回答出來,有時候又好像不是那麼清楚自己的情形,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而草草結束話題,留下另一張錯愕的臉孔。

你有這樣類似的經驗嗎?當別人問起:你怎麼了?你到底在想什麼啊?你自己似乎有一些些感覺,可是卻很難清楚的知道並且說出來,彷彿陷入自己的迷宮中,雲煙繚繞,渾然不知自己心有何感,更不用說去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於是,別人跟著你陷入茫然無知,你們的關係也在虛無縹緲中,不知將駛向何方。

是你真的不願對他或她說些什麼嗎?還是你想說,卻說不出口來?會不會是平常就不太懂自己的心,所以當別人問你時,你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許我們在平常時,就應該多花些心力來瞭解自己,碰觸自己的心。下面提供一些建議,也許可以提供參考。

(1)從逆境中成長———當你遇到挫折時,你是如何反應?是責備他人、自憐自哀、還是怨天尤人?也許可以從中學習,讓自己有所成長。我有一個朋友,與女友交往數年,其中偶有爭吵,每次的爭吵,看似意見不合,而根本上又好像有些問題存在,並沒有顯露出來。在一次瀕臨分手之際,兩人徹底長談,深究彼此的看法,發現男主角長期沿用過去對妹妹不尊重的對待方式與女友交往,造成彼此互動不良,也累積形成分手的導火線。當他發現此時,他除了修正對女友不尊重的態度之外,也對家中的妹妹表達歉意,以實際行動來改善兩人的相處關係。這種從逆境中學習的態度和行動,不但化解了分手的危機外,更改善與女友及妹妹的關係,使彼此的情感更緊密,心與心之間更貼近。

(2)與他人互動中滋養———心理學家曾表示:透過與他人互動、分享,我們可以更瞭解我們自己。有時候在與朋友聊天,談到對自己的一些看法時,才發現原來在朋友眼中我們是這樣的人,進而促動我們去思考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面貌?這種透過別人眼中來看自己,別有一番風味。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許我們自己身處當中,不易看到自己的盲點,透過跟別人的討論和分享,可以揭開一些自我的面紗,更看清楚自己。下次若有機會與朋友聊天時,可別忽略這些寶貴的資訊,那可能也是一種瞭解自己的方式喔!

(3)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生活中、大自然裏……有太多太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深思。所謂:「洞察世事皆哲理。」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景物,只要你肯花心思去體悟、去覺察,都會教給你寶貴的一課。只可惜現代人太匆匆了,匆忙地連自己的心掉落在何處都不知道,只能靠著一味地抓取、掠奪,來填塞空虛的心靈,最後遮掩住自己原來的清明之心。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愛略華曾說:「我覺得哈佛現在的確可以稱為智識寶庫,不過我在想,哈佛之能成為智識寶庫,是由於大一新生帶來了智識,而大四畢業生卻只帶了一點點智識離校。」他為什麼會這麼說?智識難道不是就是這樣累積的嗎?怎麼會說大四畢業生只帶走一點點智識離校?那智識到底是什麼?也許大一新生那顆清明的心,對自己和世界充滿興趣好奇的眼神,以及未被名利障住的手腳,才是令人珍貴的智識。

因此,大一的新生們,歡迎您來充實我們的智識寶庫,期盼您能更加認識自己,遇見自己的心,未來畢業時帶著更多的智識離校。祝福您大學生活充實、愉快。

NO.486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03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