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論壇 2002/05/06

大學校園媒體的輪迴困境
\習賢德(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基於傳播訊息和建立交流平臺的日常需要,目前臺灣各公私立大學院校無論是否設有傳播相關系所,校園內均有各種形式的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建制和身影。對某些成立有年的大學而言,這些媒體不僅是定期量產更新的重要校訊、年刊或電子報,更是傳播系所師生及特定社團獨佔的實習單位,和校方引以為榮的金字招牌。

按一般狀況觀察,設有傳播系所的各校對於這些實習媒體的支持程度,似較未設相關系所者為佳;但是由於各校享有的社會評價、資源,以及校園媒體的編輯政策和發行服務對象各有不同,因此很難實際審度這些校園媒體在相關市場中的確切影響力,但無論其發行量、收聽率和營運的能力如何,這些投資有限的非商業媒體,應更有機會和資格去推動擔負商業媒體不願承載的公共論域和正義角色。

校園媒體無論以發行報紙期刊、小功率電臺或網路廣播傳送節目,或是逕以電子報傳輸呈現各筆即時資訊者,一旦被冠上「實習」兩字,就有如自用小轎車後窗貼上了「新手上路,敬請包涵」的警示一樣。但後者出了車禍,駕駛人一樣送官議處,無從豁免;前者若是誤判失察損人清譽,又該當何罪?或可單憑「實習」兩字而免除一切責難呢?

回顧臺省光復後大學校園內言論尺度解放的慘澹歷史,幾乎沒有一個學校主管能安心於事後檢查的制度,遑論學生主導的出版品出現衝撞當局或毀人名節的措詞時,該用校園內規,還是真刀真槍無折扣可言的刑法、民法去追懲的複雜爭議了。

其實這種因校園媒體而浮現的緊張對立,不單是觀念、技術和手段有所提升就可解決的矛盾,人性的浮動和意識型態的對立,仍將操控著這些校園「次級媒體」核心幹部心中無法割捨的貴族意識和對抗心理。在結構上,校方有如商業媒體的資方和董事會,但這個董事會卻極少須為加薪調職、考核及如何擺平工會抗爭而煩心,對所轄媒體之表現,通常只侷限在「先求有,再求好;少犯錯,再立功」的消極期許中。

相對於前述這般無所謂的鬆散意識,多數校園媒體既無能力採購太多先進昂貴的生產工具,更無配套的後勤運作資源協同發揮戰力,甚至在某些情境和個案壓力下,負責進駐指導的師長其專業條件未必比學生更在行、更有擔當。

於是,這些先天不良的「小眾媒體」不但在常態之下,經常一如小孩子在興頭上瘋上一陣的「媒體家家酒」,讓內行人覺得裡裡外外豈止無甚可觀,甚且有浪費國家資源之嫌;更不堪的是,正因為是「實習」的性質,所以每逢寒暑長假、周休二日例假、校方考試期間,平日看似法相莊嚴的「媒體人」就立即祭出個人利益,坐視「雞鳴不已於風雨」專業立場的全面敗退與淪喪。

若問小成本起家的校園媒體有無運轉的優點?答案無它:其人事成本極為低廉而已。絕大多數無法做到「全年無休」的校園媒體,即便有傳播系所才高八斗、熱誠感天動地的菁英師生投入,且有民主選舉和自治條款維繫運作,但必須講究長期塑造資訊權威、確立編採報導風格和堅持知識份子品味的傳媒,一旦用必修學分對參與者進行宰制,被迫用發稿則數多寡評比勤惰,那麼媒體實習學分的合宜份量和邏輯,立刻會遭到系所主流課程的嚴重質疑和非難;加上學生平輩之間難免摩擦,周期性迸發的衝突、倦怠,乃成新生、舊生周而復始的將校園媒體當成學術理論白老鼠的課外遊戲。

這些先天不良和後天失調的因素,如果永遠和小成本經營即可,一切得過且過的閉鎖觀念互為表裡,或相互牽制,大學實習媒體很難突破現今格局。吾國大學院校的主事者,能無愧乎?

NO.501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170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1 上午 12:22:06
  • 線上人數: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