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2010/10/18

無用之大用─回歸教學本質 面對高教環境的挑戰

全台私立大學正面臨前所未有、日趨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大學過多、學生漸少、政府不當干預三方夾擊下,找尋立足之地,已成各校關心焦點。

少子化與大學過多乃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如果高教環境健康、正常,則市場機制汰劣存優,優質大學自有生存空間。最怕是,上游政策扭曲了高教環境與價值觀;中游大學主事者只好順從在偏誤的方向上互相競爭;下游大學教職員亦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原本百年樹人的大業,恐淪為每季驗收求生存的蔬果批發業。

大學是教育機構,不是製造香腸的標準化工廠,也不是職業訓練所。因為不製造香腸,所以大學「業績」不能用標準量化指標衡量,辦學成果不能三日一驗五日一考。否則自上到下疲於奔命,應付有增無減的文書作業、量化評鑑,哪能靜心教學研究?

教育部主管教育,就業原不屬它的職責。但因該部掌管設校、設系大權,遂也對畢業生就業負連帶責任,大學之課程設計、系所評鑑紛以短期就業成果為依歸。張忠謀翻閱自己早年博士論文,好多數學公式現在竟然看不懂,這並不代表他的博士學位造假、無用,正確的解讀是:大學教育給他開闊視野和帶得走的能力,這些視野和能力已內建成為張忠謀成功的一部份。學位與論文都只是訓練過程,走過之後雖隨手可丟,但是曾經浸淫文學、藝術、微積分的大學教育,卻永遠影響張忠謀。

無用之用會有大用,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本質與信念。難怪前往南加大攻讀電機博士的一位台灣留學生,教授給他的第一份書單,竟然是馬克吐溫的小說。在急功近利、凡事但問有沒有用的台灣校園,很難看到此情此景。

重研究輕教學是扭曲高教的另一主因。立足點矮人一截的私校,很難研究教學兼顧,更不可能兩方面都與公校競爭。大學固然受惠於教授的研究成果,但是能使學生直接獲益的卻是教授的熱心教學。公私立大學學生素質有異,相較於公立大學,私校宜以教學為重。對私校學生而言,重視教學的學校當然更具吸引力,重視教學的老師當然是助他扭轉劣勢的再造恩人。短期之下,私大重視教學或許不利於爭取經費,但若持之以恆,必能打造學校風格,贏得社會重視。文化大學一助理教授發現學生無法閱讀外文教材,索性陪學生重讀高中英文。這種傻瓜只有一人,所以無助學校聲譽。一校如有半數此類老師,學生怎不趨之若鶩?

辦學乃百年大計,正確的做法常在多年後才見果效。大學若隨短期評鑑起舞,不僅惶惶不可終日,也自毀引領社會的神聖使命。

在北洋軍閥年代,北大校長擺明告訴教育部:錢拿來,辦學之事你別管。如今高教市場競爭激烈,各校遂成教育部禁臠。有為私校除了實心辦學之外,集合優質私校,以集體力量要求公平辦學環境並解除不當干預,乃是可行、應行之路。

NO.799 | 更新時間: 2010/10/18 | 點閱: 204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4/12/28 下午 07:16:49
  • 線上人數: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