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8/10/06

多元教學策略,促進學習動力

近幾年來國內各大專院校在教育部的「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動之下,開始重視提升大學教學品質,希冀精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期盼教師能了解學生如何學習,有效應用學習教學方面的知能,以瞭解該如何教學,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來提升大學生之多元能力。最終目的,希望能培養大學生了解自己、求取新知、適應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理解與關懷全世界的能力與情操。

從知識學習的觀點而言,美國大學已開始期待教授在課堂上教學時,能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探索學習,而不僅止於灌輸知識理念。針對大學生學習動機不強之普遍現象,不少國外大學認為「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換言之,大學教育應從過去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合作學習、個案討論或師生對話等成人學習策略來帶領學生,以加強大學生之學習主動權、責任感和對追求知識的熱情與好奇。有研究指出,目前國內大學最常採用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上課方式--「單向講解課本與講義」,但卻是對學生最無助益的上課方式,這也顯示過往以教師為中心之傳統教學方法已面臨變革。

哈佛大學前校長柏克(Derek Bok)在《大學教了沒?》這本書上提到:『學生從大學帶走的知識和心智習慣,較少取決於他們上了什麼課,而是取決於課是「如何教」和「教得多好」。』學生對於學科內容資訊的記憶消逝得很快,但興趣、價值觀、認知能力以及經由自己的思考努力所獲得的觀念或知識,則會保留較長久。教學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因此,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必須讓學生受到啟發,感受到學習之重要性,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

新世紀來臨,教學、學習的本質已有所改變,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所以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講述法及討論法之外,面對現今學生背景的多元性,教師在教學方法及技巧上應更趨多樣性,以符合學生的需求,如:以學生中心的學習、主動及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並廣泛使用教學科技來輔助教學,增進師生教學互動程度,以促進學習成效。

本文的結論是,學校為促進教師教學效能,可舉辦內容豐富的工作坊,如多元不同屬性課程之教學策略與方法、大班教學互動技巧、及科技應用在教學上等資訊來提供校內老師參考,期能有助益教學活動設計規劃及呈現,並能對「教」與「學」觀念有更深入體驗及學習。此外,為了鼓勵教師對教學做學術理論研究及對教學實務做反省檢討,學校可提供更多教學精進獎勵機制和措施,如「教師教學著作獎勵辦法」、「教師創意教學行動方案」等,以達提升教學品質之目的。總之,新的教與學將是廿一世紀大學教學的新挑戰,也是所有大學工作者及大學生所必須思考的課題。

NO.726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3124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21 上午 09:16:48
  • 線上人數: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