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專載 2007/05/07

邁向全球化的學術交流

「國際化」與「全球化」經常被視為同一概念,若仔細釐清,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及策略。前者是邊陲地區積極向主流靠攏的運動,往往是被迫或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後者是選擇式的將自身納入全球體系的操作模式,有較高的自主性。簡言之,「全球化」較具主體性,是「國際化」的成熟階段。舉例而言,本校推動「國際化」近半世紀,擁有113所姊妹校(包括中國大陸),但淡大顯然並非是全台最「全球化」的高等學府。為此,我們有必要在現有豐厚的「國際化」基礎上,更上層樓,邁向實質的「全球化」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全球化」的最大指標,可從該校外籍生的人數多寡看出端倪。目前本校的這項比例是159:26143(約千分之六)。國際級大學必須擁有世界一流的教學內容,或深具特色的學程,以及接納外籍生的相關優良配套措施。它們的外籍生比例動輒百分之三到五,甚至超出百分之十者。至於是否採用英語授課,或者推出英語授課的學程,只是當中吸引外籍生的權宜策略之一,而非絕對唯一的標準。因為留學生不遠千里而來,除想要研習專門學科外,也渴望融入當地社會,甚至學會當地日常用語,乃至學術用語。

做好國際文宣也是吸引國際留學生的重要手段。本校的姊妹校遍佈全球,這個網絡是我們重要的資產及資源。再者,姊妹校的交換生是互惠原則,且人數穩定,易於規劃,甚至可以量身定做對方想要開設的課程。問題的關鍵在於積極洽談,主動出擊。其次,應透過現有國際學術交流網絡廣為宣傳,並提供優惠措施。四月間本校與總部設在美國的「海外留學基金會」簽定合作備忘錄,就是一項前瞻性的策略。因為加盟該基金會後,現有國際200餘所會員大學便可採策略聯盟,一起共享交流資源,共同開發學程,以及抵免學分等等優惠辦法。而本校將是該基金會在台唯一,也是第一所簽約的大學。

除加強國際宣傳和合作外,根本之道,還是學校自己要提出最具優勢、最吸引外國人的學程,及相關優惠配套措施。我們認為,首在盤整淡大現有學術資源的優勢和學術形象,包括歷屆畢業生的品質及優項等。然後,針對外籍生的研習需求,提供或新設計出最具台灣特色及淡大優勢的課程或學程。譬如:華語學習、企業管理、大陸研究等等。當然也要知己知彼,瞭解國內其他競爭對手的條件和優勢,譬如:台大、政大的招生情況及策略。再者,學校也應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處的編制,提供更多獎助金,尤其要設法解決外籍學生的安頓問題,特別是提供宿舍和接待工作,以及更為妥善的聯誼活動,甚至課業指導和生活輔導工作等等。

總之,每個外籍留學生對於台灣未來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不論是外交、文化、或經濟等領域,都會起關鍵性作用。而這些外籍生對於我們的校園及同學的國際觀、多元思考、多樣呈現皆有直接助益。初期,我們可以著眼於政府的要求或教育主管的獎勵,但在國際間推動雙向學術交流,絕對是本校必定要走的一條大道。

NO.676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342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3 下午 06:08:21
  • 線上人數: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