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學的巨人,英國大科學家法拉第,於1925年為青少年開辦了英國皇家學院的耶誕節系列講座,講員包括了法拉第以及各個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專家。除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暫停4次以外,迄今總共有177場演講,其中法拉第就講了19場。有一次在法拉第講演完電磁感應現象後,一位聽眾問道:「先生,您發現的這個小小的電流,有什麼用處嗎?」他微笑著回答:「這個發現的結果就是,你與在座的所有人20年以後就要繳電費了。」這個講座一直持續到今天,還不斷的提供了青少年接觸新知、拓展視野,以及與科學對話的機會。許多學術機構也陸續起而效法,這個法拉第開辦的講座可以說是今日名人通俗講座的濫觴。
從19世紀末開始,科學知識急速的發展,到今日已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科學怪獸,它的巨掌無孔不入的伸進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而在科學知識深層精緻的發展下,人們與科學的藩籬也就愈來愈深。半個世紀以前,史諾就已經在他的大著《兩種文化》中指出,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彼此間的對立與誤解,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如果問文學家:「你能解釋何謂質量或加速度嗎?」這跟問科學家:「你會讀文學作品嗎?」的意義一樣--這些高學歷的文學家10個裡面一定有9個聽不懂。
近年來更嚴重的對立與誤解,發生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兩種文化之間。如前幾年的英國魯西迪《魔鬼的詩篇》事件,與幾天前的丹麥報紙刊登褻瀆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事件,在在都激化了對立,加深了誤解,引發全球社會動盪不安,幾無寧日。對立需要化解,誤會需要溝通,化解與溝通則需要擴大的、頻繁的對話機會,以促進兩種文化之間的認知與了解。
開辦涵蓋領域更周延與知識更多元的名人通俗講座,是消除「兩種文化」藩籬的積極性做法。20世紀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弗里曼,就從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巨擘費米對於「量測問題」的評論中獲益良多。弗里曼指出,費米在評論中引用了大物理學家卡爾文勛爵的話:「如果你不能量化表達,那麼你的知識仍然是簡陋而不完整的。……『精確區別』的能力是科學的最終產物,也是對是否獲得了科學知識的一個檢驗。」
本校在5年前慶祝50週年校慶時,開辦了名人講座,共舉行了46場演講,內容從超導體談到戲曲,從腦神經談到漫畫,提供了同學們在專業訓練之外的呼吸空間,與汲取多元養分的土壤。並以之編印了一本八開五百多頁厚厚的《名人講座專輯》,由前校長張紘炬為之序。
儘管專輯目錄將講文依各院主辦的講座分為9學院及教育發展中心,但內容有些較專業,有些仍具有通識性,為各院同學所共讀並喜愛者。如文學院即有4篇講科技,導引文學院同學對科技的興趣。工學院的《讀書、人生、真理》,雖為戈正銘教授教學45年的個人體會,卻讓同學們受益匪淺;管理學院的《司法改革》講題應為法學院所專屬,載於專輯,啟發了同學對司法的注視;外語學院的《人體身心靈的探索》接近玄學,據此可以引起科學探討;作家吳淡如女士在技術學院演講的《新快樂主義》,現場就讓師生們大大的快樂了一番,而且吳女士在演講過程中,尚不斷向聽者提問,構成了雙向表達和溝通,允為別開生面的即興方式;教育發展中心的《新世紀台灣漫畫願景》的座談內容頗為精闢趣味,值得將其他專業偶以趣味性座談呈現,以啟發同學們的興趣;至於孫翠鳳、葉青兩位歌仔戲的天后,能登堂堂學府,暢所欲言,吐出她們的甘苦、心聲和鋪陳了她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尤為這本專輯做了完美的點睛之作。
這一次為紀念55週年校慶,各學院自去年10月底開始,又陸續舉辦了許多場名人講座。本週起即將登場的場次包括理學院邀請主講人:李遠哲、張俊彥、林聖賢、林明璋、與蘇遠志5位院士教授,內容從太陽電池談到詩與哲學;公行系邀請顧忠華教授談重建社會信任;保險學系亦請來保險名人王事展先生談兩岸保險發展。深廣度兼具的內容,不但豐富校園裡求知的心靈,也將為淡江第四波再創高潮,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