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7日教育部公佈大學校務評鑑結果,淡江以10項指標被列入「私立一組」的首位。「私立二組」則由9項指標被列入最佳的逢甲大學奪冠。屬於近年新設大學的「私立三組」中,亞洲大學有6項獲得「較佳」,最引人矚目。其中亞洲大學校長更勉勵全校教職員,需持續努力,以成為台灣「哈佛大學」為最終目標。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競爭的時代中,各校莫不積極追求資源、效能、效率,提升辦學品質,以期獲得社會大眾認同。在一片追求「卓越」的氛圍中,教育部五年五佰億補助金更加速了眾大學紛紛加入追求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瘋狂遊戲中,也就不難想像會有大學以成為台灣「哈佛大學」的遠大志向了。
在幾項主要全球大學評比的調查中,哈佛大學幾乎是年年稱霸,項項奪冠。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83年至2005年全美最好大學的排名調查,22年來哈佛大學在「全國性最好大學」排名類別,幾乎皆為第一名;而上海交通大學2003年至2005年所公佈之「世界前五百大大學」,哈佛大學也是連續三年皆得第一。2005年英國泰晤士報所公佈結果,哈佛大學總排名再度蟬聯第一名,「生醫」、「社會科學」及「人文」三項領域品質,也是全球之冠。哈佛大學不論是學術聲譽、教師資源、學生素質、論文的質量出產、校友成就等等,就算是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之牛津、劍橋大學,或是研究產能超高之史丹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皆難望其項背。然而,回到現實面來看,究竟成為台灣「哈佛」是否只是一個國內大學「遙不可及」的夢想呢?
70年代,前美國社福部部長John W. Gard-ner在其「卓越」一書中曾提出,成為一所「卓越一流大學」,是需具備有悠久歷史發展、睿智的學術判斷、全心投入辦學、充裕財務資源等四大條件,此外,「好運氣」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成功要素。沒有好運氣,雖仍可以成為一所優秀的大學,但想成為世界一流學府則相當艱鉅。譬如已有將近二百年歷史的匹茲堡大學,在70年代請來了康乃爾大學商學院院長Litchfield當校長,並在他任職的10年中,獲得董事會對他的全力支持,努力改革匹大的行政效率、提升教授品質、擴展財務資源,並與社區建立緊密關係。但當支持他的董事長去職時,卻是其下台之日。到了30年後邁入數位時代的今日,前哈佛大學校長Derek Bok在其「大學何價」(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s)一書中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的競爭力,來自於以具有企業化積極精神,進行校園的領導與管理,有效運用有限資源,以回應社會整體需求,才能保有未來發展的根基」之想法,仍未脫離Gardner之「卓越大學」所需的核心條件。
由此可見,要成為另一所「哈佛」,不是只有校長的「雄才大略」、「誇下海口」,就可以讓夢想成真。若無良好的體質──歷史根基、行政配合、正確方向、有效治理,就算服下最先進的妙藥仙丹──資源,仍無法成就學術桂冠。這不僅是國內大學必須認清的現實,也是給所有企圖想藉由金錢在短時間內造出一個神話──「亞洲第一」、「全球第一」的政府單位們最大警惕。
歷經55年的發展,淡江已由一小型的文理學院,發展為擁有四大校園的綜合型大學,過程中有艱辛、有苦澀,但更有喜悅。也因為有務實的願景與夢想,才能謹慎的踏出每一個發展的腳步,我們不期待自己成為另一所「台灣哈佛」,而是期許自己能成「台灣唯一的淡江」。
NO.627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247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