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05年愛知博覽會已於9月25日盛大地閉幕。據估計185天會期總共吸引了兩千兩百萬人到場參觀,其中外國遊客約一百萬,分別來自六十多個國家,台灣遊客高居第一,占全部海外遊客的18.8%。許多人認為愛知博覽會的成果已經很難被超越。但是這些成功的論述都是基於商業利益和表面數字,愛知博覽會是否成功地達成其原先的理念構想則值得深思。
日本人在尖端科技上的努力和成果,非常成功地在博覽會的企業展覽館中呈現出來,而且這些先進的科技提供許多未來意象的想像。日本人一向對機器人特別地溺愛和期待,他們追求的是人與機器人的互利共生(雖然機器人無生命),機器人是為了更加改善人類生活而存在,機器人不但將成為最好的幫手,也將成為人類最可靠的朋友。這種態度相對於西方,特別是美國人,對機器人的疑慮態度是非常明顯可見地,我們從許多西方科幻電影中看到機器人,不但和人類相互對峙,更可能轉變成人類的敵人。
除了科技的呈現外,各國展覽館也企圖將全球社會完整地展出。相對於科技館的精彩與受歡迎,各國館的展現內容品質參差不齊,許多國家的展覽淪為粗糙的紀念品展售中心,甚至是簡略的小吃店。這不但減損博覽會的完整性,也可能強化一些參觀者對某些開發中國家落後的印象與偏見。
科技館與各國館原本應該是未來與過去、科技與人文的對應呈現。但是因為內容的設計差異,以及參展者的準備程度落差,讓上述對話的機會喪失。參觀博覽會後對許多人而言,滿腦子都是炫麗科技的震撼,科技的優越性再次獲得確認,也使得大家對未來的想像完全由科技主導(或是主宰),許多人文社會的關懷便相形弱勢和無力。(紀舜傑)
NO.619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414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