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苑副刊 2005/03/21

第一次離家過年
--新加坡大學短期研究記行
◎廖顯仁

今年開春,化學系兩位博士班同學(廖顯仁、林奕君)應邀於1月19日至2月18日,到亞太地區學術排名第11的重鎮,新加坡大學參訪,為兩校未來學術交流開啟首航。指導教授王伯昌表示,這雖然不是化學系第一次派遣學生出國交流,但卻是首度由對方學校主動提供薪資,邀請本校同學過去做實習研究,此次兩校學生共同研究可謂化學系同學國際化的破冰之旅。

1月中,我與林奕君學弟頂著幾波寒流的侵襲,穿著厚重的衣服飛到新加坡。天啊!抵達新加坡,我們才首度見識到什麼叫「典型熱帶氣候」,當地氣溫立刻飆高到30幾度C,穿著層層毛衣的我們,大汗直流,只得趕緊找地方將衣服脫掉。

邀請我們的新加坡大學化工系康燕堂教授,還親自到機場接我們兩個學生,盛情令人感念在心。我們先到旅館放好行李後,隨即在康教授的帶領下,來到新加坡大學。一路上,心情是既期待又緊張,期待這次實習參訪能大有斬獲;緊張的是:不曉得康教授會指派什麼任務給我們。

當我們一踏入新加坡大學,立即被眼前綠油油的景象震懾住了,所見之處,無不是青綠色的草皮跟樹木,盎然的景象,不禁令人讚嘆。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走進校園,隨處可見來自各國的學生,如: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相當奇特。

到了康教授的實驗室,康教授拿出事先幫我們申請的工作證,並應允每月支付我們每人新台幣六萬元,當作實習研究金,該金額是當地研究生所得的兩倍,我們得此待遇都感到無上的光榮。

接著,康教授帶領我們參觀他的電子材料實驗室,實驗室的設計及物品管理都相當嚴格且有條理,例如:實驗空間和儀器放置空間是分開的,而且他們還實施「藥品不落地政策」,嚴格維護實驗室及學生安全。另外,有別於本校的是,他們還專設一辦公室,管理實驗室物品的借用,學生需登記資料才能借用物品,並且於借用完畢後,還必須回報物品使用多少、剩下多少及歸還物品等。

參觀完康教授實驗室後,發覺原來新加坡不僅是國家制度嚴謹,就連小至校園內的實驗室控管亦是如此嚴格。康教授徵詢我們想做哪方面的研究,一切讓我們自由決定,此時,我忐忑不安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原以為教授會指定艱難的任務給我們,當我們決定好研究方向後,隨即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實習。

學弟奕君將他在淡江模擬的「薄膜沉積法」帶到這邊繼續研究,並與新加坡大學的「電漿強化CVD化學氣相沉積法」,相互研討。奕君的研究是模擬原子沉積的過程,看該沉積有無影響整個半導體的導電性。由於兩校研究領域不同,借這次交流兩校可互相取其長。本校以學術研究「模擬」為主,新加坡大學則是以「實驗」研究為主,模擬可預先淘汰不需要做的實驗,節省實驗成本,並提高實驗效能。我們秉持著該理念實習,是在對方的實驗與我們的理論中,找尋可互惠的研究。

實習期間,平時除了待在研究室認真做研究外,我們也利用少少的空閒到處遊玩,曾到新加坡南方的度假勝地─聖淘沙島〈Sentosa〉,搭乘高空攬車經驗相當特別,從約略18層樓高的空中緩緩溜下,島上的美景盡收眼底,美不勝收,另外,我們也登上聖淘沙島上的魚尾獅塔,塔約12層樓高,站在塔頂還可遠眺新加坡最高大樓,聖淘沙島真是一個充滿南洋風味的小島。

此外,我們也到新加坡的河濱公園,搭乘渡輪,遊新加坡河。由於恰逢農曆新年,第一次沒與家人過年,因此特別想家,後來我與學弟奕君跟另一同行者台科大同學張鳳全,為一解思鄉之苦,到新加坡的中國城──牛車水,一到那兒,立即感受到濃濃的過年氣氛,到處張燈結綵,廟會熱鬧滾滾,逛牛車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撈魚生」。魚生,是以生魚為主要食材,搭配醃薑絲及各式青菜絲,吃的時候邊撈,嘴巴還要邊唸「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幸虧新加坡過中國年只放初一和初二,所以想家的心情很快就調適過來了,初三我們就回到自己的研究崗位上繼續努力。

待在新加坡這一個月來,發覺新加坡大學裡有一個特殊景象,每個學生幾乎人手一台notebook,學校到處設有網路連接點,學生可隨處上網做作業。此外,新加坡校園內的即時通訊做得相當棒,他們以視訊上課,或將老師上課內容錄下來,放置到網站上,供學生點選聽課。校園內活動也很多,有很特殊的Go kart小型賽車比賽。因為學生來自各國,因此舉辦各式的文化季,如:日本文化季、馬來西亞文化季、中國文化季……等等。另外,新加坡大學校內物品都很便宜,他們學校善於將自己學校的Mark商品化,製成各式物品,如:馬克杯、T-shirt……等,新加坡大學將「學業」跟「商業」經營的相當好。

經過一個月的學術交流,我和學弟在新加坡的高效能電腦中心,挖掘出三項對方尚未完成的研究,而我們恰巧也有相關的模擬研究。第一項是「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這是研究目前最小Size的手機面板,此面板可以捲曲、更薄,而且攜帶方便。第二項是「硼氮奈米管儲親效能」,可作為記憶體材料。第三項則是「薄膜沉積之動力蒙地卡羅」,這是做半導體的薄膜模擬。

這趟實習研究之旅,可說是替淡江學弟、妹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出去,雖然沒有正式將前三項研究承接下來,但,康教授也鼓勵我們淡江,提供人才到他們研究中心,由兩校共同將研究完成,並做成期刊,使雙方互惠。康教授表示,他們會持續提供資金贊助。回到淡江已快一個月,但是我們與對方的交流仍持續的進行中,透過E-mail討論彼此的研究。

在這次的參訪中,除了進行兩校交流外,也學習到很多新知,看到對方能名列亞太地區前15所優秀大學,真是當之無愧,淡江的學生真的要將眼光放宏遠一點,平時多看、多聞、多學習,充實自己,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反倒被研究限制住了,如此我們才會進步。

NO.601 | 更新時間: 2010/09/27 | 點閱: 1493 | 下載:

  • 版權所有:淡江時報與媒體中心
  • 電話:02-26250584
  • 傳真:02-26214169
  • 建議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個資相關問題請洽受理窗口,分機2799
  • 管理者:潘劭愷 / 建置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處
  • 更新日期:2025/1/3 下午 06:08:21
  • 線上人數: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