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一直是本校興學的重要座右銘。近卅餘年來,在主政者不斷耕耘下已樹立不少口碑。如今再提及,一則在自我肯定,另則在於提醒在校全體師生共同體認這股來勢洶洶的普世觀念。
過去,「國際化」一向被視為邊陲地區主動向國際主流價值靠攏,與世界接軌,略帶有放棄自我主體性,向強勢文化輸誠的意味。不過,若擱置文化主體性的論述,「國際化」在其他領域,如金融、商業、甚至生活品味等等,根本早已司空見慣,已是一個正面且積極的事實。至於「全球化」,它於九○年代蔚為主流,它應是國際主流社會「強制」邊陲地區接受某些全球一體化的操作和認知。譬如: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環保等等。因此,在迎拒之間,在「地球村」、「全球地區化」等的具體事證下,淡江過去所作的「國際化」努力就顯得更積極、主動及前瞻。
事實上,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自始至終都是人類知性世界的普世價值。西方世界打從十三世紀末普設大學以來,知識領域就一直能免於政治和宗教的干擾,且都有爭取獨立自主,以及突破地理藩籬,進行跨國流通的優良傳統。直到當今,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也一直就是各國政府所尊重各重要學府所堅持的理念。
面對學術研究(或廣義「大學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就大學而言,所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競爭的「國際化」。當前我們的大學產業,不僅有來自國內及中國大陸高等學府的高度競爭,更直接得面對國際的挑戰。這種壓力不僅來勢洶洶,且與日俱增。解決之道似乎只有快速調整自我和主動加強國際合作,以提昇自我競爭力一途。
本校在「國際化」的投入與成績一向可圈可點。除傳統上透過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及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外,在具體的合作方面,淡江大學已與全球廿四個國家、七十九所一流大學締結姊妹校──這已是全台灣最「國際化」的大學!過去一年當中,本校接待了十九個國家、四十八團、一百八十位國外大學校長或學者專家。當中,淡江已與三所大學簽訂雙學位文憑協議,其中與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的雙學位制,還是國內人文學門的創舉。此外,我們的校園裡有來自十個以上國家,不同膚色,近六十名的外籍生,本校也有五十名左右的交換生此刻在國外姊妹校就讀。另外,每年還固定甄選一百五十名以上的大三學生赴國外姊妹校就學。以上的計畫已連續辦了十年,嘉惠至少二千名以上的淡江學子!
除了這些亮麗的國際合作計畫外,在本校「未來化」、「資訊化」的協同促進下,淡江的「國際化」更積極規劃若干深化項目。譬如:全英語教學課程(目前全校已達一百門課)、多語言網路教學,以及傳統的「網路學院」,如網路教學、遠距教學、多媒體教學、教學支援平台等等介面。此外,蘭陽校園的即將啟用、外語大樓的興建、地球村語言及文化研究中心的運作(辦公室設在倫敦)等等,皆將淡江的「國際化」推向更多元、更全方位的境界。
總之,學術無國界,這是每個在校師生應深刻體悟的普世觀念。當「知識經濟」的競爭也悄悄地邁向「無國界」的境界,學術研究或知識價值鏈的領先,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攸關每位師生的前程和未來,以及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未來!